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热谈

科技小院 从象牙塔到泥土地

来源:《山西日报》2021/01/14 2021-01-14阅读251

      在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指导下,山西农业大学与省科学技术协会按照“一地一品”主导产业,先后建立12个“科技小院”。近日,闻喜小麦科技小院、临县食用菌科技小院、柳林红枣科技小院、岚县土豆科技小院挂牌成立。山西农业大学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我省现代农业产业重大需求,在全省布局和建设科技小院,打造了一条科学家与农民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输血”与“造血”有机结合的科技精准服务新路径。


田间地头搞科研


  发展现代农业,关键要让广大农民掌握科学种田的本领。2009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教授率领粮食作物“双高”创建团队奔赴河北曲周时成立首个“科技小院”,探索出一条让农民受益、政府满意,也让师生得到锻炼成长的农民科技服务新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各地纷纷成立科技小院,加入“中国农业科技小院”。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14个省(区、市)已建成112个科技小院,调动了当地涉农资源聚集乡村,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驻扎小院,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解难题、促攻关、做培训,打造一支“不走的帮扶工作队”,打通技术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高志强是小麦专家,他的科研团队研发的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在洪洞基地已两次打破山西省小麦高产纪录,相关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小麦生产推广应用,推广面积4534万亩,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要掌握学术话语权,就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农田,把科研学术与惠民为农相结合。”这是全国著名小麦专家苗果园对高志强的叮嘱。


  在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岭村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专家大院”。从2010年起,高志强每年都要带领团队进驻他亲自筹建的这个大院,白天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晚上在简易的实验室里整理数据、资料,讨论改进实验方案。此次,农学院的试验基地上升为闻喜小麦科技小院、洪洞小麦科技小院,“专家大院”搬进“科技小院”。高志强担任小院首席专家,他的科研团队进驻科技小院,学生们走进广阔田地,开展高效研究,解决当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他认为,“参与小院工作的师生与依托企业合作共赢,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生长驻生产一线,研究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这个过程,既是助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又是全面培养学生的过程,是培养高层次农业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住进村里把“研”读


  一头连着高等学府,一头连着田间地头。科技小院打破以往校企校地合作形式,师生们扎根在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们同吃同住,提供技术服务和管理知识,在使理论知识与专业实践相辅相成的同时,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有了更多可能。


  设在山西腾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中阳木耳科技小院创设独立办公场所、师生长期驻守的模式,随时随地助力农业生产。2020年,山西农大食品学院师生先后22次深入当地,精准指导黑木耳种植,开展优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目前,企业已成为山西省最大的现代化黑木耳生产基地。“研究生在小院的实践过程中,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撰写工作日志、调研报告,培育了创新思维、丰富了知识体系、增强了劳动能力。”临县食用菌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孟俊龙教授深有体会地说。2020年10月底,食品学院两位研究生白赢哲、武斌住进科技小院,白天或观察食用菌栽培生长情况、采集相关样本、解答农民疑问,或到企业跟班学习;晚上则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撰写研究报告。没多久,两位小伙子和当地人“打成了一片”。田间地头的劳动实践激发了科研灵感,许多研究生到了二年级才能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这两位常在田间奔忙的同学早早就明确了论文方向。农业生产实践的经历,让他们的研究目标更加准确,就是要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田间地头更能获得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


  山西农大教授、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常明昌对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有了清晰路径。他要求每年新招收的硕士研究生要在田间地头完成学业。学生们进校后,先进入小院实践,参与小院活动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带着生产中的问题回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案;在老师指导下,围绕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实地解决农民生产中的问题;最后带着科研报告回校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科技小院点起“星星之火”


  在柳林,科技小院落户枣乡,让当地红枣产业发展有了科技服务平台。集农业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科学普及和人才培养“四位一体”的科技小院,将带动柳林县红枣全产业链创新、绿色发展,为农户、红枣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培训,助力柳林县红枣产业振兴。


  在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朱村,每到初春时节,“80后”朱志新就会背着电动修枝剪刀,在他的“百枣园”里忙碌。几十个优良红枣品种来自全国各地,有早脆王、冷白玉、芒果枣等,它们在园区里分区种植着,所以这里也被称为“百枣园”。


  “‘冷白玉’去年可是立大功了,春耕时,当地增派了技术员给它们修枝。”朱志新指着面前的一排枣树说。2020年,联合电商平台打造的“枣中贵族——冷白玉”大受欢迎,一天就有近3000元的销售收入。朱志新介绍,缺水是这里制约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他在小院里学习了最新的科技技术,在枣园营养带铺设了地布,为枣树抗旱、防草打下了基础。30多岁的朱志新已经有了10年的种植经验,这位“种枣能人”带动了一批农户的农业产业转型和提质增效,把自己的农业基地打造成一座科技小院。


  岚县土豆科技小院,大棚里绿油油的马铃薯苗育苗池整齐地排列着,翻开育苗板,水雾弥漫的苗箱里拇指大的小马铃薯原种,镶嵌在长长的茎蔓上。山西农大马铃薯专业师生在这里,白天埋头田间开展马铃薯品种培育和技术推广,晚上撰写马铃薯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将论文写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大地上。


  这些科技小院,在省科协副主席郝建新看来,虽“小”但灵活,虽“小”但点子多,有着大担当。它们是解决生产难题的一线阵地,是覆盖生产全过程的“保姆式”服务,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的实践基地,更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培训新型农民的“星星之火”。


  如今,12个科技小院在全省各地安家落户,一方面为农户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大面积推动农户增产增效;另一方面,入驻的学生也获得了成长。“建立一家小院、带动一个产业、辐射一片乡村”,科技小院培养了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新型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助推产业升级,为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沈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