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热谈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事业创新发展综述

来源:《人民日报》 2021-09-28阅读88

      这是一项改革创新的伟大事业。


  这是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


  伟大事业呼唤人才,伟大时代造就人才。


  从全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从作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重大决策,到部署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领导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奏响了人才发展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全国人才资源总量快速壮大。专业技术人才从2010年的5550.4万人增长到2019年7839.8万人,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人才素质整体提升。截至2019年底,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0年的12.5%提高到21.2%,专业技术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由35.9%提高到48%。


  ——人才创新成绩单愈发亮丽。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相互成就,从“嫦娥”飞天到“蛟龙”入海,从“天眼”探空到“墨子”传信,从北斗组网到神威超算,从5G商用全面推进到新冠疫苗加速研制……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喷涌而出,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中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我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势节节攀升。


  ——人才国际竞争优势稳步增强。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国际专利申请量以68720件稳居世界第一。《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显示,我国排名从2015年的第二十九位快速上升到第十四位。化学、材料、工程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领域高水平科学家数量增长迅速、进入世界前列。


  …………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释放出磅礴力量。神州大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正成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谋篇布局  抓纲举要


  ——习近平总书记为人才事业创新发展按下快进键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定力,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的关键位置,亲自关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航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新思想领航定向——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


  2013年10月,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时代发展大势作出科学判断,深刻阐明了人才工作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阐明了人才资源、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从2012年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到2014年明确批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从2014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到2016年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再到2021年赴清华大学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管人才作出专门强调,对教育和人才始终念兹在兹,反复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新目标振奋人心——


  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锚定了新目标。


  时隔3年,在2021年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新任务直面挑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科技和人才成为国际战略博弈主战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2020年9月,在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向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号召,“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从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到2018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再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培养造就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重要性。


  新要求精准指导——


  2014年5月,在上海主持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2016年4月,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改革人才引进各项配套制度,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不断提高“全球配置人才资源能力”。


  2018年4月,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最好的环境是良好体制机制”,要“坚持五湖四海广揽人才,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上有突破,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及人才频率之高,对人才事业思虑之远,对人才发展谋划之深,凸显了人才事业和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分量之重。这些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宝库,写就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才篇”,指引人才强国建设步入快车道。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人才成就事业发展,事业发展造就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紧紧嵌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标任务瞄准战略需求来确立,政策措施围绕战略实施来制定,工作成效根据战略成果来检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服务到哪里。


  ——对接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编制出台《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推动形成区域共同人才市场,推进干部人才双向挂职,围绕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等重点工作,以人才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带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棋局”。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提出一系列务实举措:“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支持珠三角九市借鉴港澳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加快建设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


  ——保障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2019年中组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海南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实施方案》。一连串政策利好纷纷落地:高端紧缺人才的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超过15%的部分予以免征;允许境外理工农医类高水平大学在海南独立办学;开放执业资格考试……


  ——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引导各类人才下沉,在广阔天地成长成才。2015年起,中组部牵头组织开展教育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疆援青,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医疗卫生水平。2019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人才使用、创业扶持等方面提出了一揽子倾斜政策,让人才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今年2月,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一整套政策体系。


  一批批面向艰苦边远地区、面向西部、面向基层一线的人才项目结出累累硕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选派2596名博士服务团成员到西部地区服务,培养2791名“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组织54.6万名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社会工作者、文化工作者等各类人才奔赴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服务。


  实施“牵手计划”,推动东西部地区开展人才结对帮扶;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实施规模,重点高校录取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累计达70万人;青海会同水利部在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开展水利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各类人才在服务西部建设、服务基层一线中锻炼成长,带动西部地区本土人才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产生了“种下一棵树,成长一片林”的示范效应。


  ——服务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到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从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到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处处都闪耀着人才的身影,凝结着人才的智慧和汗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广大人才攻坚克难、集智攻关,在治疗、疫苗研发、防控等多个重要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


  …………


  朝中心聚焦,为大局助力。从创新驱动发展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长江经济带发展到“一带一路”建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海纳百川 引才用智


  ——人才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各单位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创新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举措,大力推动人才国际交流合作。


  2013年至201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从41.40万人增长到70.3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从35.35万人增长到58.03万人。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与全球加速互动的重要纽带。


  ——人才“走出去”步伐加快。采取留学进修、访问学者、联合培养、项目合作等方式开展互惠共享的人才交流。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累计派出18万余人,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派高校教师、博士后海外访学1.7万余人,科技部支持科技人员“走出去”110余万人次、出国(境)培训超过23万人,对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才回国(来华)更加便利。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增设“人才签证”(R签)类别,面向国家急需紧缺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发放。2017年,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实行外国人分类管理,建立健全统一、权威、高效的外国人才管理体制。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超过70万份。2019年,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2条移民与出入境便利政策,扩大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一系列政策措施,发出了广聚天下英才的积极信号,受到普遍欢迎。


  ——人才来得了,还要工作有平台、生活有保障。针对海外回国(来华)人才反映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中央和各地各部门纷纷制定出台具体举措,着力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条件。江苏建设“海智湾”国际人才街区,以“一站式”服务打造归国人才首站。上海、广东、湖南等地实施“人才投”“人才贷”等专属金融服务,扶持海外人才创新创业。杭州出台“人才生态37条”,福州打造留学人员创业园……回国(来华)人才深深感到,融入感和归属感增加,后顾之忧减少,干事创业劲头更足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些年来,“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用才格局进一步形成,我国逐步从世界最大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主要人才回流国,正在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


  高端引领 整体推进


  ——着力培养造就各行各业高素质人才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人才工作,基础在培养,难点也在培养。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鲜明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这些年来,党中央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进,加快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


  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8年保持在4%以上,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首次超过4万亿元。着眼促进人才供给和需求相适应,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日趋完善。


  高校建设200多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清华大学“学堂班”等一批实验项目作出有益探索。2020年全国研究生毕业人数72.9万人,比2012年增加24.3万人,增幅达50%。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工程渐成体系——


  2012年,启动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遴选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支持。9年来,共遴选支持6000余名人才,上百人成长为两院院士,数百名青年人才成长为“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百人计划”“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上下贯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人才快速成长。


  各行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统筹推进——


  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等稳步实施,每年培养培训行业人才数以百万计。


  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坚持将政治建设放在人才遴选培养的首要位置,初步形成一支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全国中级职称以上社科研究人员达到51万余名。


  …………


  这些年来,人才投入优先保障,202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达2.44万亿元,居世界第二。高水平人才队伍总量持续扩大,人才引领创新的作用不断显现,目前我国两院院士共1600余人,中央和部门人才计划、基金项目入选者数万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数十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数千万人。参加“嫦娥五号”任务的青年人才平均年龄为32.5岁,最年轻的系统指挥员1996年出生……


  人才培养的丰硕成果,有力支撑着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放权松绑 激发活力


  ——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红利”加速释放


  事业能否快速发展关键在人才,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在体制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放权、松绑”为核心,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速,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形成。


  2016年2月,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出台的我国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随后,中央和国家相关部门配套出台政策140余项,各省区市出台改革政策700多项,体制机制改革呈现密集创新突破态势。


  ——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推动人才管理职能部门简政放权,消除对用人主体的过度干预。国务院连续7批取消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433项,累计取消70%以上。北京探索在新型研发机构实行无级别、无编制、无固定预算的新型管理体制。


  ——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更好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深化职称制度改革,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不对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搞“一刀切”。2018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对各类科技评价活动进行全面清理和整改。中组部牵头开展人才计划优化整合,建立同层级人才计划申报互斥机制,防止和纠正对同一人才重复支持甚至各类人才“帽子”满天飞、人才评价简单与“帽子”挂钩、人才工作成效直接与“帽子”衔接等问题。


  ——改革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从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入手,推广完善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以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激励机制。修订后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就提高科技人员奖励比例作出规定。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推行“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累计孵化企业1248家。


  ——改革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人才使用机制。《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剑指科研经费管理的痛点堵点问题,从下放预算调剂权限、提高间接费用比重、加大人才绩效激励力度等方面给出硬招实招,为科研人员松绑,赢得科研人员纷纷点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推进放权改革,赋予领衔科技专家、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动权。


  …………


  改到真痛处,催生新活力。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破除人才发展的桎梏,强大的人才引擎为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


  强化领导 优化环境


  ——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全党全社会蔚然成风


  2021年6月29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29个名字熠熠生辉,“回收卫星”概念提出者陆元九、高原医学事业开拓者吴天一、“大国工匠”艾爱国等多位专家人才赫然在列。


  这是中国共产党尊重人才、礼敬人才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全面加强党对人才事业的领导,以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聚才的良方,推动形成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人才发展环境。


  党管人才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不断完善——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紧紧围绕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四管”职责,抓住影响全局和人才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宏观协调,注重区域统筹,突出改革创新,狠抓督促指导,确保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用人单位发挥主体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日益完善。各省区市党委以及地市级、县级党委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


  一些省区市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创新开展省、市、县三级人才工作专项述职。一些地方成立人才工作局、招才局、引才办等专门的人才工作机构。


  对人才的政治引领、政治吸纳进一步加强——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


  这些年来,开展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国情考察、咨询服务、休假体检等活动,已经形成制度性安排。有关部门累计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130余期,参与人数达1万余名。


  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400多位专家深入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咨询服务活动,组织近千名专家到北戴河、武夷山休假,组织在京院士专家集中体检6000人次,切实增强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提升国防科工特殊一线骨干人才激励保障水平,在薪酬待遇、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出台政策,将党和国家对特殊人才的关心关爱落实落细。


  2017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的意见》。各级党委(党组)分层分类确定联系服务专家对象,在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人才发展环境稳定向好——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


  党中央在重大纪念活动中都邀请各领域优秀人才代表参加观礼,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广泛征求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多年出席党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罗阳、李保国、黄大年、南仁东等新时代优秀知识分子典型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疫情防控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颁授勋章奖章……一系列举措向全社会释放出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的强烈信号。


  浙江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各级政府行政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专窗,一口受理、限时办结。重庆、四川推进人才对等互认,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圳在全国设立首个法定“人才日”,鲜明表达对人才的尊重与礼遇,传递出建设人才高地的信心决心……


  爱国奋斗精神得到弘扬——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西安交大老教授的来信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交大“西迁人”的爱国奉献精神。


  2018年6月,中组部、中宣部联合发文,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广泛宣传先进典型,深刻诠释新时代爱国奋斗精神。一时间,黄旭华、袁隆平、屠呦呦等至诚报国、无私奉献的科学家,已然成为大众热捧的“明星”。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让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让各路高贤聪明才智竞相涌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如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