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新热谈

科技领域的一项重大机制创新

来源:《经济日报》 2021-10-11阅读159

       近期出台的几份文件,在四川科研院校引起不小反响。


       “这些文件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让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把成果转化好,而不是放在抽屉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范宣梅教授对记者感慨道。


       哪几份文件?在国家层面,有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目标正是“为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更好发挥科技成果评价作用,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结合,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第四次修订实施的专利法,增加了“国家鼓励被授予专利权的单位实行产权激励,采取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使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合理分享创新收益”的内容,这是我国首次将“产权激励”写入法律。


       在四川省层面,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专章部署“深化机制创新突破体制障碍”,提出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将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创新首先是激发人的创造性。”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分析说,长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模糊、吃大锅饭、于法无据等问题,影响了科研人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正是省委结合四川省情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科技体制改革重要部署,作出的一项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的重大改革举措。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动力,根本靠改革。四川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常务副主任唐文金介绍,从市场经济和科技创新规律看,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的关键一招,旨在以制度创新为科技创新注入活力动力。为此,四川省委将全面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盘子”进行率先探索,着力破解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


       作为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早在2016年就率先在全国开始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2016年1月,西南交通大学拉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序幕,着手解决成果“转化难”问题,并逐渐在省内相关试点高校院所推开。此项改革相关内容还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走向全国。


       重重“关隘”,指向同一个问题


       “在2010年到2015年的6年里,我们学校总共只有14项专利得到转化。”西南交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董事长康凯宁多年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回顾改革前的状况,颇多感慨。


       这样一所拥有2700多名教师、四五万名学生,以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等重点工科见长的全国重点大学,成果转化何以如此之稀少?


       “其实并不是成果少,而是转化难。”康凯宁对记者分析说,难在几道“关隘”:一是对成果完成人实行“先转化、后奖励”,收益的不确定性导致科研人员没有积极性,“不愿转”;二是管理干部担心定价低了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被追责,“不敢转”。


       结合这些年的实践,西南交大党委书记王顺洪对记者分析说:“2015年8月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虽然让高校拥有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但由于这3项权利都是由所有权派生出来的,不改革所有权,校方和科研人员几方面的顾虑难以真正消除,所以西南交大决定以所有权‘一权’代‘三权’。”


       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主任谢商华多年从事知识产权法研究工作。在担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期间,她几次提交提案,呼吁“加快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谢商华介绍,一方面,对高校院所来说,科技成果被视为国有资产,这些成果无论是对外转让、许可使用、投资入股,还是自己生产,都要费心费力且存在巨大风险,不转移转化就不用承担风险;另一方面,对科研人员来说,按当时的政策,职务发明获得的专利权属于单位,发明人只能从转化收益中获得一定奖励,不能共享所有权,所以无权决定科技成果是否转移转化。


       重重“关隘”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即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关系如何界定。


       改革探索,从“确权”入手


       今年3月,西南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李群湛牵头的新一代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团队获得四川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类一等奖。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西南交大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突破“关隘”的探索,李群湛团队就是西南交大确定的多个“探路者”之一。他们取得了“同相供电技术”这一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的重大技术突破,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提高列车运力的同时,节能效果也十分显著,兼顾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产业化推广情况并不令人满意。


       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年,学校批准李群湛团队成立公司来推广这项先进技术,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校外合作方一开始谈得很好,但发现公司对专利没有所有权,就马上不干了,因为怕产生知识产权纠纷,投资打水漂。


       在探索陷入胶着状态之际,2015年9月,《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公布,四川与京津冀、上海等8个区域被确定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这一改革方案赋予四川先行先试的重任。


       四川立即行动起来,2015年11月,《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以明确科技成果权属为突破口,完善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制度。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试点,明确科技人员与所属单位是科技成果权属的共同所有人。


       随后,四川先后印发《四川省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关于支持四川省高校院所职务发明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改革试点的十五条措施》等系列文件。


       随着各项政策出台,高校院所也开始展开各种尝试。西南交大明确科研人员和学校可通过既有专利的分割确权和新专利的共同申请两种方式共享知识产权,由此正式启动“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试验。随后,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相继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


       什么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改革前后有何不同?结合西南交大的实践,王顺洪提炼出两点内容:一是职务科技成果以前是“纯”国有,现在变为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二是将“先转化转移,后奖励”变为“先确权,后转化转移”。


       在西南交大,产权的比例确定为国家占有知识产权的30%,成果完成人团队占70%。“先确权”大大推动了李群湛团队成果转化落地的速度。近5年来,他的团队已有70多项专利分割确权,并先后成功转化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同相供电技术”及设备开始在多地推广使用。


       目前,西南交大完成专利分割确权201项,通过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入股成立科技型企业24家,吸引社会资本近8亿元。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相关高校也积极推进改革,成果颇丰。


       利益分享,让科研人员富起来


       西南石油大学副研究员任海涛所在的钻头研究室被称为“中国钻头技术的国家队”,解决了先进钻头“卡脖子”问题。在同类地质条件下,以前的钻头工作几个小时就得停机更换,他们新研发的钻头可以坚持两天。


       这样一支“国家队”收入如何?据介绍,在他们学校,老师以前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和绩效。全年加起来,中级、副高、正高职称的老师分别可拿到10万元、12万元、15万元左右。有的老师可能会有一些课题方面的收入,或者论文奖金,但数额都不大。


       “这几年,我们的收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差不多翻了一番。”任海涛介绍。他所说的这几年,正是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以来的这些年,增加的收入正是来源于成果转化。


       在与记者谈及职务科技成果改革利益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时,李群湛说,团队的成员大多是博士,寒窗苦读20多年,把研发成果锁在抽屉里对不起国家,但同时大家也要面临养家的责任。


       “开展成果转化的公司2011年就成立了,直到2017年才见到效益,研发团队成员的收入也是从2017年才开始增加,之后的几年确实是推广最快的。”李群湛的学生、团队成员郭凯告诉记者。


       在谈到对成果完成人实行产权激励的必要性时,王顺洪解释说,西南交大用“三个有利于”进行科学判断,大胆提出变“纯”国有产权为国家和个人“混合”所有,让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在产权上得到进一步体现,可以分享到创新带来的成果。“先转化转移,后奖励”相当于分粮,“先确权,后转化转移”相当于分地。分粮好还是分地好?当然是分地好!千激励万激励,不如产权激励、利益联结。


       激励机制,让创新成果多起来


       四川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目前,四川省45家试点高校院所累计完成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630多项,作价入股创办企业100多家,带动企业投资70多亿元。更令人高兴的是,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行业顶尖者。


       今年5月23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宜昌人福药业以总额5亿元签订新药专利许可与合作开发合同,其中,宜昌人福药业支付华西医院4亿元和5%的年销售收入提成,专利许可协议为1亿元。这是华西医院麻醉科主任刘进教授团队收到的第6项成果转化费用,加上之前的5项,刘进团队成果转化总经费已达8.17亿元!刘进告诉记者,这得益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高校院所更大的自主权。


       “作为一线临床医生,在长期工作中,经验的积累会迸发出很多创新灵感,但这些灵感要变成新药,则需很多经费支持。是不是每一次有了灵感都去立项申报经费?即使申报了,能不能申报上?申报上了,又能不能有成果回报?都得打上问号。况且,申报科研经费的程序耗时较长,一线医生工作繁忙,时间一长,积极性就小了。”刘进介绍,“如今,华西医院之所以在麻醉新药开发方面走在前列,正是得益于这项改革,让早期成果的转让经费,大部分都可以留给研发团队,作为后面多个新药滚动开发的经费。”


       改革还促进一批关在“抽屉”里、放在“口袋”里的职务科技成果开始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成都理工大学地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上,各种色彩的圆点、线条不停闪烁。范宣梅介绍,这是实验室自主研发的地质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数万处地质灾害点的监测数据会从野外实时传输到系统,系统再根据智能预警模型,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号,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也可以通过手机APP和短信收到预警信息。


       据介绍,仅去年汛期,这套系统就在四川、贵州两地成功预警地灾60余起,保障了数万人生命财产安全。今年7月8日19时08分,系统发出橙色警报,预告甘肃永靖县黑方台即将发生地质灾害。4小时后,滑坡发生,由于预警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目前,这套系统已全面部署到贵州、四川、山西、西藏、青海、甘肃等多个省份的数万处地质灾害点。其中,整个四川省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都由这个实验室承担。


       范宣梅介绍,这个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实时监测预警系统,从20年前开始基础理论研究,10年前就基本成熟并可以推广应用了,但真正大范围推广还是这几年。


       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到成都理工大学找他们合作的各地政府机构和企业很多,许多老师以前把论文“揣在自己口袋里”,因为私自转化出去有风险,现在政策允许了,都积极主动地“掏出来”了。


       具体负责成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校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邓星桥告诉记者,随着改革深入推进,去年以来,成都理工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大学科技园老师创办的转化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加了50多家。


       探索试验,还在深入推进


       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四川有责任继续担当起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的重任。


       彭清华在谈及下一步如何推进此项改革时说:“四川要在前期探索基础上,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自主决策和市场化定价机制,形成更强改革综合效应和更多终端转化成果。”


       在出台《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后,四川省政府出台“支持科技创新十条”,提出“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明确“试点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不纳入国有资产管理”“推动职务科技成果退出或部分退出国有资产管理清单”等改革任务。


       “这次出台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改革’等政策,就像去掉了悬在头上的一把剑。”王顺洪告诉记者。他进一步解释说,从理论上说,目前推进的改革是建立在职务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这个理论基础上的,四川作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部分高校院所作为试点单位进行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是有根据的,也得到了肯定和支持。但要全面推广复制,让相关各方都放心大胆地做,就必须实行非资产化改革。


       “正是出于各种顾虑,不少单位对职务科技成果‘宁可放旧,也不放手’。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与其放旧,不如放手’进行彻底改革,那将激发更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王顺洪说。


       据介绍,此次四川省委提出“非资产化管理改革”之后,许多之前观望的单位纷纷要求加入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管理改革试点行列。


       事实上,财政部已于2019年修订相关规定,确定在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的评估不强制、备案彻底取消;高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形成的国有股不用办理产权证。这些事实表明,改革已经向职务科技成果非资产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结合这些年在西南交大从事成果转化的经历,康凯宁分析称,事实上,高校院所的许多专利只是学术成果、实验室成果,还远达不到产业技术成果的标准,是未成熟的“青果子”,要把这些“青果子”变成可交易的成果,还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截至2020年,西南交大有4500多项有效专利,但从2016年1月开始权属改革至今,只有201件专利经分割确权后进入转化,占比仅4.5%。余下的多数还需要通过中试提高技术成熟度,需要加强中试研发平台建设,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


       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是四川省知识产权服务促进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谢商华告诉记者,目前,一是需要加大力度培育壮大成果转移转化技术经理人队伍,因为许多科研工作者专注于学术研究,并不了解转移转化的市场运作;二是需要支持大学加强中试平台建设,让“青果子”尽早变成“红果子”;三是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知识产权服务质效,引导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不仅仅服务于论文和职称,而是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服务,为企业创新发展服务。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尝试也很值得借鉴。医院成果转化部部长袁淑兰介绍,医院组建了专业化的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和团队、建立成果转化标准化管理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成果转化奖”,她所在的成果转化部,负责医院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和专利、成果转化基金管理。同时,医院与相关方面联合组建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四川西部医药技术转移中心,提供专业化的技术转移服务。这一套组合拳激发了医院职工服务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如果我们通过一系列改革破除一道道阻碍,让更多高校院所转移转化的科研成果从极少变成两位数、三位数或更多,将有多少专利从抽屉里‘跳’出来,汇聚成澎湃动力,推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王顺洪感慨道。(钟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