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被认定为“第六批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为我市首家;
一家企业位列“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为我市首家;
33家企业今年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总数达到65家,数量排名全省第一;
……
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创新驱动,激发工业企业发展动能,引领市域经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市对冲不利因素,实现市域经济持续增长,主要经济指标超预期的主要原因和普遍经验。
“创新雨林”,生机盎然
走进山西炬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炬华科技)的一个生产车间,设备轰鸣作响,工人忙碌生产,一派火热的景象。而边上另一个生产车间,则大门紧闭,刷卡才能进出,生产产品的包装上只有英文代号。
“这个车间是与别人合作的,对方出专利技术,我们加工实物,产品的名称、下游的客户都是保密的,生产车间装有摄像头和门禁系统,无关人员不准进入。”炬华科技常务副总经理贺誉清介绍。
在今年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上,炬华科技和山西东睦华晟粉末冶金有限公司成功入选。
“专精特新”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企业四大突出优势的缩写。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
炬华科技成长为一个“小巨人”,仅仅用了不到3年时间,秘诀就在于创新。
公司不但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还与中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中石油北京化工研究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中科院山西煤化所等科研院所,及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建立了直接或间接的科研合作关系,也与中石化催化剂公司、中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等建立了生产合作关系。
“公司每年的研发投入要占到年利润的10%左右。”贺誉清说,“创新其实就是在闯,但这个必须闯,高利润离不开技术支撑,我们只能不停地创新,不停地适应市场,不停地开发新产品。”
创新有风险,但也有超出平均水平的利润。如今,炬华科技的大孔拟薄水铝石生产工艺国内领先,超大孔拟薄水铝石、无定型硅铝、水柱滴球及脱砷催化剂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特别是正在委托两个研究院作评价的高纯球形氧化铝,如果工业放大成功,将打破国外垄断,为实现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国产化提供核心技术。
从全市来看,今年的成果可谓丰硕——
主管部门在评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后,会再筛选出部分企业“建议支持”,而在今年的“建议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第二批第一年)”中,我市的黄河新型化工有限公司成功入选,这是我市入选的第一家;
在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六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名单中,我市的山西中设华晋铸造有限公司位列其中,主营产品为履带板及大型矿山设备用铸件,成为我市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落实创新驱动,建好、用好创新平台至关重要。
一年来,我市建立完善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企业技术中心体系,由市级统一制定县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办法,并指导开展县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工作。
2021年,我市共新增3家省级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和3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被评为优秀等级,推荐9家企业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另外,我市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研发活动全覆盖上水平工作。印发了《运城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2021年行动要点》与《关于进一步细化2021年度研发活动全覆盖相关考核指标的通知》,进一步推动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提质增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扩规增速,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靶向战略”,重点攻坚
11月13日,大运集团的技术研发再出新成果,大运重卡新车型V7成功下线。
这个新车型的研发工作2018年就已启动,经过100余人的专业研发团队的努力,加上联合行业一流供应商,历经3年自主正向开发,最终成功打造了这款轻型重卡新产品。
大运集团重卡技术中心V7产品经理王晋涛说:“V7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但这轻又不是简单的‘瘦身’,而是通过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优化刚度、提高强度,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进行轻量化开发,取得了多项设计突破。”
持续创新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大运集团成立十几年来,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在技术攻关、产品设计、项目研发等方面,投入了巨量财力、人力和物力。目前,该集团除了以V9、V7为代表的重卡产品外,还有以悦虎(SUV)、远志M1(MPV)为代表的新能源乘用车车型。
大运新能源乘用车技术中心拥有研发人员500多人,分成9个专业团队,在项目管理、整车集成、车身、底盘、内外饰、电子电器、CAE分析等方面进行设计和开发。仅远志M1车型的研发,企业就获得了153项国家专利。
科研成果只有与生产结合,转化成符合市场的产品,才能实现创新研发的初衷,推动企业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我市突出了项目支撑和规划引领的作用。
今年,我市聚焦全市“十大主导产业集群”,围绕高质量技术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大力实施“213”项目建设计划,即全年滚动实施200余个工业重点项目,总投资1000亿元左右,力争到2021年年底全市工业投资完成300亿元。同时,推动20个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和20个数字经济领域牵引项目建设,带动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
在全面建设“十大主导产业集群”的基础上,我市又重点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努力建设新兴产业强市。
一年来,在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方面,加快了工业企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进程。今年全市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认定企业33家,培育了20家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推荐16家企业申报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荐5家企业在智能制造方面的项目上报省工信厅。
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推动大运汽车与博世(中国)投资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大运博世联合研发中心。支持大运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建设氢燃料电池整车实验室、氢燃料电池载货汽车整车技术平台。今年大运新增2款氢燃料牵引车完成工信部公告,60台氢燃料重卡销往雄安。为大运汽车申报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贴,为我市6家汽车销售公司3085辆车申报省级汽车消费奖励专项资金。
在“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方面,围绕打造健康运城、中药强市和晋南新特药基地,加快新型生物药研制和医疗器械开发,发展壮大专利仿制药、新特药、中成药,扶持特色功能食品、中药日化品、药茶等大健康产品。
在新“材”料产业方面,编制了《运城市新材料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大力推进运威新材料新建铜基新材料基地铜线杆生产线、山西北铜新建高性能压延铜带箔和覆铜板等重点新材料产业项目顺利实施。目前,我市共有6项新材料入选指导目录,可享受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
“人才瓶颈”,持续破解
11月12日上午,华兆东南(运城)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兆东南绿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员工公寓楼入住仪式举行,这标志着我市首座装配式钢结构公寓正式投入使用。
该公寓楼采用“桁架式多腔体组合钢板剪力墙”结构体系,内外墙体采用ALC轻质墙板,卫生间采用装配式集成卫浴系统,楼板为可拆卸式铝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整个建筑充分发挥了装配式建筑“绿色、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特点,项目装配率达到75%以上。
作为我市绿色建筑产业的代表,华兆东南绿建对人才与技术一直求之若渴。在今年推进的“市校合作”中,在各级各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签署了共建“技术中心”的协议以及《技术服务合同》《技术开发(委托)合同》。2021年11月3日,“华兆东南·太原理工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中心”挂牌成立,太原理工大学雷宏刚教授担任技术中心主任,标志着双方合作进入实施阶段。
目前,双方合作进展顺利。太原理工大学团队利用技术优势,先后对公司实施的永济政务中心、会展中心、禹都公园桥等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技术优化。我市首个装配式钢结构学校项目垣曲县城北初中项目,采用的就是雷宏刚教授研发的“新型柱座式高强螺栓全装配钢框架体系”,装配率达到75%以上,工期仅有传统现浇结构的一半,目前该项目正在紧张施工中。
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一年来,我市通过制度设计与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加强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引进与培育,柔性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提升企业科研能力和创税能力。按照全市“市校合作”工作方案,工信部门还积极参加赴江西理工大学参观学习、对接洽谈、寻求合作,江西理工大学专家组到运城考察时,又积极联系中磁科技、同誉轮毂、大运汽车等企业牵线搭桥;举办空间信息助力山西新时代数字化转型暨运城市第二届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研讨会,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与市工信局、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市卫星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签订《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框架协议》。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与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市卫星遥感大数据应用中心)签订《大学生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合作,就是要通过“市校合作”这个平台,引导鼓励规上工业企业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源头创新优势,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运城率先应用转化,为我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内核动力。
除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市工信局还在工业企业领域深入开展“技能运城”人才培训,制订了《运城市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实施方案》,将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市工信局承担的“五抓一优一促”考核体系,围绕1.5万人的培训目标任务,及时将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加强监督指导,形成市、县联动的工作机制,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目前已经培训12273人。同时,积极动员企业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助力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和激发员工立足岗位为企业作贡献的热情。
11月26日,为期5天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六新”突破专题培训班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圆满结束,我市市县两级工信部门、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负责人参加了培训。而类似的集中培训,今年市工信局已经组织了两次。5月24日至30日,组织县(市、区)工科局、原材料工业企业、新材料企业100人参加了深圳大学举办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5月31日至6月6日,组织县(市、区)工科局、消费品工业企业、装备制造工业企业100人参加复旦大学举办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班。
请进来、送出去,通过输入、输出两条通道,我市工业企业的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强化,人才储备基础逐渐夯实,创新驱动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势头愈发明显。(陈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