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社县城北15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它就是社城镇社城村。该村下辖6个自然村,现有692户、1604人,其中常住人口489户、1223人,建档立卡时有贫困人口236户、556人,全村现有党员79人,是一个有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古村落。
社城村过去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人多地少,土地又属于沙土地,土层浅薄,较为贫瘠,再加上生产技术落后,村里大部分人都是勒紧腰带过日子。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该村紧紧牵住党建这个“牛鼻子”,走出了一条抓党建兴产业促发展的发展路径。
建强班子队伍 引领脱贫攻坚
近年来,社城村党支部着力在建班子、强队伍上下功夫,切实把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结合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清退2名受过刑事处罚的“两委”干部,及时择优选配新成员充实班子。建立“村干部任务积分制度”,实现干部“人人有岗位、个个定职责、处处做表率”。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和村级后备力量“雏雁”工程,每年至少储备3名后备力量。对职责分工、序时进度、实际成效等进行全面公示,并建立“群众最满意的三件事”二维码评分制度,全村评议、广泛监督,作为年底党员考核重要依据,倒逼党员干部做实事、见实效。
该村党员张建国说:“当了十几年的党员了,以前没感觉党员和群众有多大区别,现在有制度管着你,有群众看着你,年底还要考核,自己也经历了从‘要我干好’到‘我要干好’的转变,今后要在发挥表率作用上做出更大努力。”
创新运营模式 引领产业发展
在社城村育苗玻璃大棚内,一株株长寿花、仙客来、一品红在苗床上争奇斗艳、生机盎然。村民郑留英正在棚内给花卉修剪枝叶、套袋装箱,干劲十足。她说,丈夫身体不好,失去劳动能力,经常需要有人照顾,过去她只能靠打零工勉强维持全家生活。2019年,村里建起了苗木花卉基地,她自己在家门口就近实现了就业,一个月能赚2400余元,不但能照顾家里,还学会了鲜花种植技术。
近年来,社城村两委紧抓产业扶贫根本,建立“党组织引领+村企带动+能人技术支持+贫困户参与”的运营模式,通过订单生产、就地务工、股份合作、土地流转等方式,与贫困户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出资40万元成立锦祥苑花卉公司,由党员种植户、村民代表和致富带头人组成监事会,打造“社城花卉”品牌,通过党员干部“一对一”包联、外出找市场、跑订单,降低风险、打开销路、提高利润。
今年以来,该村两委帮助全村销售家庭用花45万盆、市政花卉80万盆,带动贫困用工200余人,销售收入456万元,利润155万元。积极申报移民搬迁后续产业,引进服装加工厂,接纳100余人在家门口就业,每月增加务工收入1800元。立足本村资源禀赋,全力打造设施蔬菜、花卉、中药材等六大主导产业,统一谋划、集约发展,带动户均增收1万余元。
党员带头服务 引领村民致富
在日常工作中,社城村坚持将“党小组设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党的活动开在产业链上”,以花卉、设施蔬菜、中药材种植等主导产业划分六个产业党小组,选拔“党员致富带头人”担任组长,实现“带头服务”与“发挥作用”的深度融合,将组织生活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组织生活实效性和吸引力。村集体创新成立“资金互助合作社”,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出租等模式盘活闲置资产,帮助种植户解决了57万元的信贷资金,破解了资金制约瓶颈。
中药材党小组长孟启华说:“我们中药材党小组有13名党员,大家平时在一起既可以交流思想认识,又可以探讨产业发展,通过这种形式实现了党建工作和产业发展双融合、两促进,我们认为,把党小组设在产业链上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实践。”
如今的社城村,产业兴了,农民富了,村庄美了。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千年的古村落焕发出勃勃生机。(梁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