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曾是一片红色的革命沃土,渭华起义打响了西北武装革命的第一枪,无数仁人义士在这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现如今,在陕西渭南这片流淌着革命先烈鲜血的热土上,红色基因正在薪火相传。广大干部群众不断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当中,奋力续写新时代发展新篇章。
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
今年以来,渭南市委组织部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围绕市委“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活动,聚焦“大聚合强党建行动”,启动实施“红色引擎”组织振兴专项行动,坚持抓谋划部署、抓带头人队伍、抓示范带动、抓调整优化、抓乡镇换届、抓人才选育,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立标尺——
“七个标准”筑牢“前沿阵地”
“过去与现在最大的区别,就是村里的事有人管了,巷道的卫生有人管,屋里的厕所有人管,家里过红白喜事有人管,地里种植的冬枣销售也有人管。”今年64岁的李建国是大荔县赵渡镇严通村四组的村民,村里有一个团结的干部班子,让他感觉很踏实。
严通村是三门峡水库移民返迁安置村,全村辖8个小组,420户1780人。由于是移民村,过去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简陋,村级党组织号召力凝聚力差,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活力和干劲,基层党组织更趋于涣散。
“通过持续不断的抓党建引领,严通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党支部书记王海军带领下,如今的严通村犹如一个现代化的小城镇。村庄规划整齐,巷道绿树掩映,景观涝池波光粼粼,党建文化广场宽阔美观,高标准便民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室、调解室一应俱全,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全面提升。
严通村的发展变化是近年来渭南市持续不断推进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渭南市委组织部实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全省率先出台《农村党建工作基本规范》,围绕组织设置、班子建设、党员队伍、组织生活、工作运行、经费保障、场所建设“七个标准化”,深入开展“争百强、创示范,村村达标”活动,将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统筹推进,有效推动了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累计创建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106个、市级示范村130个,村党组织动员、凝聚群众的力量得以提升。
“照着标准干,党建就有了章法。”华州区柳枝镇张桥村党支部书记闫婷介绍,张桥村以党建为引领,按照“党建+美丽乡村”“党建+三变改革”等模式,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党建+”新模式。先后投资1300余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完成了人文景观基础建设和村史馆、党史馆、文化戏台等乡村特色建设,荣获省级标准化建设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生态宜居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今年以来,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红色引擎”,进一步提升村级标准化水平,渭南市委组织部持续开展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回头望”,巩固拓展“牌牌党建”“盒盒党建”专项整治成果。围绕基层党建、产业发展、集体经济、美丽村庄、基层治理5个方面,在全市开展“星级村”创建行动,分类制定具体标准,引导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争先进、当标杆。
对于软弱涣散党组织,渭南市实行整顿责任“八个一”机制,每个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由一名县级领导带队、一个市县部门帮扶、一名第一书记驻村、一本问题清单、一本整顿台账、一份整改承诺书、一张群众评议表、一张联审验收单。每季度开展整顿责任倒排工作,对责任落实不力的约谈相关责任人。累计整顿提升软弱涣散党组织623个。
通过定标尺、出实招、下真功,渭南市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到了基层。
树标杆——
“七种模式”壮大“集体经济”
全县白水苹果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达55万亩,是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素有“中国苹果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随着大量老果园由盛果期进入衰老期,以及全国新兴苹果种植区域规模快速扩张,白水苹果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一方面果农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信息、果园面积小,没有能力进行老果园现代化改造;另一方面企业想要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急需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实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白水县美华果业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李小勇说。
面对这种情况,美华果业属地的白水县尧禾镇党委为其派驻了一名党建指导员,通过与村党支部、果农多方探讨,提出了果园托管的方案。美华果业党支部与托管涉及的5个村党支部一起成立了尧禾镇产业发展联合党支部,以党建的力量形成产业发展联合体,解决了群众不信任企业的问题,成功让企业流转土地,连片托管果业实现转型升级。果园托管后,果农平均每亩增收1000元左右。目前,白水县类似美华果业的托管企业已经发展到近40家,托管面积超过两万亩,“村企联建”已经初具规模。
在蒲城县苏坊镇,为解决村与村之间产业发展不平衡、个别村发展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由镇党委牵头,打破村域界限,围绕同一产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按照“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施行“联合党委+产业基地”模式,达到带动贫困户脱贫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双赢”效果。
“联合党委+”模式是渭南市委组织部推广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之一。近年来,渭南市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巩固“三资”整治成果,启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清零行动,探索形成“党组织+三变改革”“党组织+乡村治理”“党组织+田园综合体”“党组织+红色旅游”“优势放大”“能人领富”等7种模式,成立合作组织2073个,联合党委35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多点绽放、全面开花,有效推动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渭南市不断探索建立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将村级集体经济收益与村子发展、村民分红、村干部收入直接挂钩,激发了村民、村干部参与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其中,蒲城县出台《推行“村社合一”工作模式,规范提升村级产业指导》,明确规定村级产业收益后按照“5∶2∶2∶1”比例进行分红,有效激发了干部群众内生动力。
强先锋——
“一降四升”铸强“红色引擎”
“村民们选了我,是对我的信任,我要甩开膀子好好干,对得起群众的信任,带领大家实现乡村振兴。”今年新当选合阳县甘井镇赵庄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吕龙基信心满满。
换届换出了新面貌,选举选出了新活力。今年村“两委”换届工作启动以来,渭南市抓住人选确定、大会选举“两个关键”,坚持人选标准、程序步骤、换届纪律“三个从严”,把好人选推荐、资格审查、投票选举、离任交接“四个关口”,高质量完成了换届,班子结构实现“一降四升”(即年龄降、学历升、带富领富人数升、年轻干部人数升、党员占比人数升),特别是换届后的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9.6岁,较上届下降了1.5岁,属致富带头人的占到了69.4%。
为了让新一届“两委”班子以崭新的面貌、全新的状态投入到新工作中,渭南市采取市级示范培训、县级重点培训、镇(街)全员培训的方式,对1.3万余名新一届村“两委”干部开展“三个一”(“请进来”教一次、“走出去”学一次、“结对帮带”领一程)全覆盖培训。
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渭南市向重点乡村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坚持选硬人、硬选人,因村派人、精准选派,从市县机关选派1140名优秀年轻干部,赴脱贫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村(社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做到尽锐出战、倾力帮扶。
一批批年纪轻、学历高、眼界宽、能干事的优秀人选充实进村级班子,一支支有热情、有思路、能干事的“领头雁”队伍脱颖而出,成为秦东大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蹄疾步稳。(胡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