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故事

骆驼湾,幸福湾

来源:《求是》2020/18 2020-09-25阅读80

  “日子过得还好吗?”


  冒着严寒,踏着皑皑白雪,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一个多月的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12月30日来到了骆驼湾村,为乡亲们送上了温暖的问候。


  这里位于太行山深处,是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的一个特困村,平均海拔1500米,到处都是乱石滩,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靠着“九山半水半分田”,村民只能“人均三分地,种点小玉米,喝着糊糊粥,盼着白米饭”,“山高沟深龙泉关,石头缝缝里难挣钱”的山歌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在当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950元的骆驼湾村,总书记探到了真贫,也为尚未摆脱贫困的群众揪起了心。


  找到真法子,才有好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到访之前,骆驼湾村和对口帮扶的包村干部也试过不少谋发展的法子,但效果并不理想,以致干部群众信心不足,小山庄里生机黯淡。


  总书记了解情况后,深情地鼓励当地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关键是因地制宜,下功夫探索有效办法。总书记的鼓励使大家备感温暖、深受鼓舞。


  骨头再硬也要啃,乡亲们的决心更大了,“黄土地里炼金记”正式拉开帷幕!


  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骆驼湾村不断在脱贫致富的实践中进行摸索,搞养殖、种核桃、成立合作社 、发展家庭手工业……即便也有过困难和迷茫,但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激励着他们坚持不懈地找法子、摸路子。


 “总书记都说行,只要找对路子,俺们肯定行!”年过七旬的孙大爷告诉记者。


  2015年,经专家实地调研和把脉支招,骆驼湾村开启了通过土地流转,以“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方式种植食用菌和高山林果的产业模式。小香菇撑起致富伞,山果子成了金蛋蛋,村民离地不失地,年年有收益,终于在2017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


  脱贫只是第一步。在产业成型、村容改善的基础上,村里又依托“绿水青山红基因”的优势,引进旅游公司着力打造民俗旅游新业态,有偿流转民宿68户,带动本村及周边90余人就业,自2019年“五一”试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随着产业的发展,昔日“在土里创食吃”的村民,成了拥有“土地流转金、效益分红金和务工薪金”的“三金农民”,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620元。


      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法子有了,不干不行;路子对了,不不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无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无疑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领路人。为了让村民们把土地流转出来开果园,村干部挨家挨户讲政策、讲道理,让他们相信荒山上也能搞出新名堂;为了让村民们把房子租出来做民宿,村干部带头把祖屋出租,让他们相信旧房子还能派上大用场;为了扎扎实实做好精准扶贫,村干部一家一口摸情况、问冷暖,对于“谁家穷,穷在哪,怎么扶”都努力做到心里有底、手里有招。


      “香喷喷的烤红薯哟…”唐云海的吆喝声响亮悦耳。2012年,他外出务工时突患眼疾,视力严重下降至接近失明,使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了解情况后,干部们四处奔走为他联系医院、办理保险,并配了一台烤箱,帮他在村头支起了摊儿。现在,他的眼疾明显改善,还因“待人好、给秤高”成了游客熟知的“红薯哥”,生意和日子都红火起来。              2017年,村两委班子调整,致富能手顾瑞利返乡接过了老支书的接力棒,班子成员个个有想法、有王劲、有担当,骆驼湾村的“火车头”配上“新引擎”.有了“新动能”。


      “接力棒沉甸甸的,但总书记说过‘要满怀热情为困难群众办事’,所以咱就得把心窝子掏出来干。”顾瑞利说道。


       群众有干劲,才叫真信心。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


      “扶贫不是养懒汉,致富要靠自己干”,这样的励志标语,不仅刻在了骆驼湾村墙上,也深深刻在了村民心上。


      “要说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的精气神,原来背手看、揣手等,现在天天找活儿干,甚至还比着干,生怕比谁家弄得差了。”驻村第一书记刘华格一边说,一边带我们走进了农家乐小院。69岁的孙正凤大娘正在院里给客人准备她的拿手好菜“摊黄子”,土鸡蛋和着玉米面儿在柴火的烘烤中香气四溢。


      “原来就几分地里那点儿活,有活就干,没活就歇,现在俺在家门口上班,拿上了工资不说,每天都高高兴兴的,我儿子也要回来干啦!”孙大娘开心地说。


       梧桐花开,凤凰自来。当地像孙大娘的儿子这样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已有30余人。


      经过近8年的脱贫攻坚,骆驼湾村不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在大山深处打造出了一派欣欣向荣的小康新气象!72岁的顾宝青大娘动情地说:“总书记挂念我们,我们也想念他,现在村里变化这么大,希望他再来看看!”(孙洋洋  周  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