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晋冀鲁豫军区就职,正是解放战争进入第二个年头,我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反攻的开端。第一年作战,我军取得了辉煌的战绩,先后歼敌正规部队 78 万人,杂牌军及保安部队 34 万人。在我强力打击下,敌士气沮丧,厌战情绪严重,开小差者即达 20 万人。敌人的战略进攻,除山东外,均已被迫停止,转入防御。敌我斗争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党中央和毛主席规定我军第二年的作战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以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毛主席还强调指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在新老解放区坚决实行土地改革,是支持长期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晋冀鲁豫军区当时面临的任务有三项 :一是配合与支援主力部队(刘邓大军和陈谢兵团)外线出击,挺进中原和豫西;二是独立完成内线作战的任务,围困和消灭山西境内阎锡山的 15 个正规旅;三是实行土地改革,发动广大农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晋冀鲁豫主力部队向南集中,准备渡黄河南进,上党地区空虚。我刚刚上任,就接到报告,说高树勋部拟利用我腹地空虚的机会,发动叛乱,带领部队过黄河,投靠蒋介石。该部起义后,我军曾派了一些政工干部去工作,普遍开展下层的翻身运动,撤换反动军官,发展党的力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高树勋在一些上层反动军官及特务的包围下,对我离心离德,并与国民党军统洛阳站取得联系,秘密召开反动军官会议,加紧进行叛变的准备。经请示中央和刘、邓,我们决定采取先发制人的方针,防患于未然。6 月中旬,我派往高部的政工人员带领士兵首先扣押了第一师的反动军官,接着包围高树勋总部及住宅。经战斗,高被解除武装,连同该部军、二军的高级反动军官,一并送来军区司令部,听候处理。高树勋起义有功,与坚持叛变的反动分子不同,故中央采取宽大政策,只让我们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仍留军区工作。这一事件的顺利平息,证明我们采取的方针和措施是正确的。
为南进主力筹集兵员、粮食、武器弹药的任务十分繁重。太行、太岳山区本来就穷,八年抗战消耗又大,群众生活艰苦至极。解放战争开始后,战役规模很大,供应线绵长,所需粮食、担架、大车、骡马、兵员大多靠老区负担,因而困难越来越大。是年,夏收遭灾,黄河复堤工程亦需大批经费、粮食、民工。但是,为了保证战略反攻的需要,我们还是要动员群众节衣缩食,参军参战,竭尽全力支援刘邓、陈谢大军。8 月间,动员两万常备民夫随陈谢兵团行动。11 月间,一次即动员7.3 万新兵补充到刘邓、陈粟、陈谢、彭张等野战部队。太行、冀鲁豫、冀南先后出动的民兵、民工,不下三四十万人。
刘邓大军、陈谢兵团相继南进后,晋冀鲁豫军区留下的正规部队少得可怜,只能从地方武装升级,以解兵力不足的燃眉之急。从 8 月到 12 月,我们以太岳军区的基干部队和地方武装为基础,组成第8纵队,辖 23、24 两旅 6 个团,作为军区的主力;以太行军区的分区团队、县独立营、游击队,组成太行独 1、独2 两旅,共 6 个团;以冀鲁豫 8 分区地方武装为基础,组成冀鲁豫独 2 旅(独1 旅组成后即归属刘邓大军);以太岳军区第 18、19、20 分区的地方武装组成 4 个团,以晋南地方武装组成 2 个独立旅。总兵力约 5 万余人。各旅、团虽按“三三制”组建,但兵员、干部很不充实,装备尤差。
为贯彻党的全国土地会议精神,实行土地法大纲,整顿党的组织,10 月3 日,晋冀鲁豫中央局在冶陶召开全区土地会议。会议开了 85 天,至 12 月 26日才结束。出席会议的有我和薄一波、滕代远、宋任穷、廖承志、杨秀峰、王从吾等及县团以上干部,近 2 千人。薄一波出席了刘少奇主持的西柏坡全国土地会议,由他传达会议精神,主持讨论和贯彻《中国土地法大纲》,我致闭幕词。会议期间,大家总结了一年来晋冀鲁豫地区的土改经验,研究如何贯彻《大纲》,解决彻底进行土地改革、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的问题,对会后展开的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但是,会议受全国土改会议精神的影响,着重反右,忽视了防“左”。因而在土地改革中,出现了贫雇农坐江山,对地主扫地出门、乱打乱杀,侵犯中农利益等现象,后来作了纠正。配合土改,进行整党,即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为内容的“三查三整”运动。重点整顿党的基层组织,提高党员的阶级觉悟和政策水平,纯洁党的队伍。为了迎接胜利反攻的战斗任务,保证地方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整党运动要求很严格。例如,部队党员不准干涉地方的土改;每个党员要检查对土改的认识及阶级立场、思想意识;出身成分和历史要交代清楚;混进来的地富分子、坏分子一律清除,等等。通过三查三整,党员觉悟大提高,斗志旺盛,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明显加强。对推动部队的建设,无疑有重要作用。
山西境内的敌人,盘踞在铁路沿线的大同、太原、榆次、临汾、运城及晋中地区的一些县城,已处在解放区的四面包围中。位于晋南的运城,是南扼陇海铁路、潼关要冲及黄河渡口的战略要点。拿下该城,我军便封住了晋南的门户,既能解除陈赓兵团从豫西出击陕东的后顾之忧,又能切断山西敌人南逃的去路,对牵制胡宗南部于渭北地区,配合西北野战军作战有积极作用。我们决定首先攻坚运城,并伺机打援。中央表示同意。
运城守敌为蒋军第 36师和 17 师各一个团,汽车第 6 团,阎军保安第 5 团,第 11 团及杂牌军一部,共1 万余人。城墙坚固,堡垒密布,火力甚强,粮食储备又多,比较难啃。5月间,太岳部队曾攻过一次运城,占领了飞机场和西关、北关,但因城坚难摧,部队又要执行南进任务,遂主动撤离。我们这是第二次攻打运城。
9 月下旬,我们制定了攻城部署。决定以王新亭第 8 纵队和吕梁独 3 旅、太岳三分区 3 个团等部,担任主攻任务,以一部兵力继续牵制临汾之敌,防其南下;以另一部分兵力扼控三门峡、茅津渡、风陵渡等黄河渡口一线,阻击胡宗南部增援。因部队缺乏城市攻坚经验,我们要求战前深入动员,周到准备,反复进行坑道作业、爆破、组织火力、诱敌出击、登城破堡等演练,力争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10 月 8 日,攻击开始。经一周激战,我军扫清敌外围据点。运城守敌被我团团围困,告急求援。胡宗南派其钟松师 4 个旅,从三门峡地区北渡黄河,增援运城。我们遂令攻城主力部队撤围,开至平陆一带打援。敌人装备好,突击力强,我军火力差,缺乏打硬仗的锻炼,顽强性不够,被胡敌一部突破防御阵地,窜往运城。我们只好暂时取消攻城计划,另寻战机。
这一仗打得不理想,部队士气颇受影响。新部队打仗,最怕头一炮不响。一仗下来,没取得多少成果,指战员们灰溜溜的,觉得脸上无光,抬不起头来。气可鼓而不可泄。我们立即进行战斗总结,肯定攻城战斗牵制胡宗南部南进,对外线作战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同时,指出打援失利的原因所在,由领导承担主要责任。号召大家加紧训练,积极进行第三次攻打运城的准备。这样,部队情绪才稳定下来,全力投入攻城训练中。
第三次攻打运城的部署,制定于 12 月初。时王震率西北2纵队路过晋南,休整待命。这是一支生力军。我们和王震商量,拟请该纵队参战,他答应得很痛快。报告中央后,毛主席复示:“(1)同意你们打运城。(2)王震纵队应位于黄河北岸要点,确实保证河南敌不能北渡,方有把握,否则敌必增援,攻运仍无把握。”那时,胡宗南在黄河南岸的潼关、陕州、洛阳一带有 4 个旅另一个骑兵团,是渡河增援运城的主要力量;黄河西岸黄龙山区有 1 个步兵师另 1 个旅,因受陕甘宁我军的牵制,渡河援运的可能性小些。所以毛主席提醒我们,特别注意黄河以南的胡敌北渡。
我和薄一波、滕代远因出席土地改革会议,决定组成运城前线指挥部,由王新亭任司令员,王震为政治委员,统一指挥晋冀鲁豫和西北 2 纵两支部队,协同作战。攻城任务由 8 纵和 2 纵主力担任,其余部队置于黄河北岸和东岸的要点,准备打击来援之敌。战前,王新亭和王震反复研究敌情、地形,提出首先扫清外围据点、以城西与城北为主攻方向的作战方案,我们同意。
12 月 16 日夜,攻击开始。天正下雪,寒气逼人。部队冒雪破堡,横扫敌外围据点。城内城外的守敌有胡宗南、阎锡山部及土顽一部,共1.3万余人。他们重新修复了上次被我们破坏的明碉暗堡,凭借优势火力,构成东西南北四大护城阵地,顽强抵抗。我军缺乏火炮,靠炸药包破堡前进。经一周外围争夺战,敌四大防御阵地均被我摧毁,残敌逃入城中固守。这时,胡宗南部 4个旅,集结在黄河南岸陕州和潼关一线,企图渡河增援。我军如不迅速攻克运城,全歼守敌,势必功亏一篑。24 日,我们令部队乘胜发起猛攻,激战两天两夜,仍未攻克。这是叫劲的时候,也是最容易动摇决心的关头。我打电报给王新亭,下死命令,坚持最后 5 分钟,一定要把运城拿下来。27日黄昏,我 8 纵 23 旅组织爆破队,用 3 千公斤的炸药爆破城墙成功,一举从城北突破,攻入城内;敌慌乱不堪,城西亦被王震纵队突破。巷战一夜,将万余守敌基本歼灭,取得了攻坚运城的重大胜利。我军攻占运城后,胡宗南部的前锋从太阳渡抢渡黄河,遭我太岳3分区部队的顽强阻击。激战一天,迫敌退回黄河对岸。从运城南逃的千余残敌,亦被我部围堵歼灭。
运城攻坚歼灭战,不仅动摇了山西境内敌人固守城市的信心,而且创造了我军攻坚城市的宝贵经验。部队经过艰苦作战,在战斗意志、战术思想、战斗作风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下一个战役——攻坚临汾,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