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读热评

乘风破浪 行稳致远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11/20 2020-11-20阅读182

        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我们更要把准方向,掌握好节奏,团结合作,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上的讲话


        乘风破浪,出自《宋书·宗悫传》。南朝刘宋时期,宗悫出身于儒学之家,但也习得一身勇武的本领。在他哥哥宗泌结婚的当天,家里宾客盈门,有一伙盗贼冒充前来贺喜的宾客混了进来,趁众人宴饮之际行窃。年少的宗悫发现后毫无惧色,拔剑直奔盗贼,双方僵持不下之际,众宾客纷纷为宗悫呐喊助威,盗贼一看势头不妙,只得丢下财物、抽身逃脱。事后,宾客们交口称赞宗悫有勇有谋。


        这时,叔叔宗炳问宗悫长大后想干什么,宗悫慨然回答:“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后来,宗悫果然不负众望。公元446年,因林邑国王范阳迈侵扰边境(林邑是位于中南半岛东部的古国),朝廷以交州刺史檀和之为主帅前往征伐。宗悫自请参战,宋文帝任命他为振武将军。宗悫在平乱之战中展现了过人能力:他兵分几路,偃旗息鼓悄悄行军,大破林邑援军,直逼象浦。紧接着,又仿造了一大批狮子模型,与林邑的象群对阵。象群果然受到惊吓,溃不成军,林邑国因此大败。


        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就引用了宗悫乘风破浪的典故:“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没过多少年,大诗人李白也在《行路难》里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每每读到这样的篇章语句,我们可以真切体会到中华文化中不避艰险、笃毅前行的进取之风。


        致远,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为了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致于顾不上教育自己的儿子,就写了这一封家书来告诫儿子诸葛瞻。这篇文章格调高洁、器量宏伟,把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切切期望尽纳于短短一信中,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后来“致远”进一步引申为致力于成就远大的理想。


        行稳方能致远,体现着一种坚毅的力量和不为一时云卷云舒所动的战略定力。北宋名臣韩琦,处事稳重,为人有定力。一次深夜紧急起草公文,一名年轻的侍卫端着烛台为韩琦照明,侍卫因困倦走神,蜡烛燎着了韩琦的鬓发。韩琦用衣袖把火拂灭,若无其事继续行文。管事看到后要将侍卫换掉,韩琦却说:“不用替换,现在他不会再打瞌睡了。”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韩琦的定力和智慧。果然,韩琦入阁拜相、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参与了抵御西夏、推行庆历新政等,为国家选拔和举荐了许多优秀人才,如苏洵、欧阳修和苏轼等。欧阳修称赞他:“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


        一人有如此定力和智慧,一家、一国同样如此,才能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如同一艘巨轮,既要在晴空万里下云帆高举,也要在海雨天风中乘风破浪。前方的航程可能会有更多的未知和迷雾,只要船上的人能够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行稳致远。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领导人圆桌峰会上所讲的话依然在耳:“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


        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国际格局深刻演变,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人类社会面对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但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时代潮流也不可能逆转。


        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风高浪急之时,只要我们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准确把好方向,掌握好节奏,团结合作,乘风破浪,行稳致远,载着全人类福祉的巨轮一定会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正如《格言联璧》中所说:“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只要我们志存高远、不断前进,再艰巨的挑战也能克服,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刘同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