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热土,铭刻历史,诉尽沧桑,将不朽篇章载入史册,挺起民族脊梁,铸就精神丰碑。
一处老宅,见证风雨,追思英雄,将红色记忆倾心收藏,厚植家国情怀、赓续优良传统。
一个家庭,书写传奇,传颂深情,将铁血之志代代相传,传承家风家训、永葆赤子初心。
武乡县石盘村,有一座斑驳古朴的郝氏老宅楼院,据族谱记载,由“郝家”曾祖父用24石小米从陈姓人手中买到,具体修建年代难以考证。房檐飞斗、梁柱精美,透过古朴的建筑之美,让心灵与历史的脉搏共振,依然能够体会那份历经沧桑岁月的庄重与优雅。抗战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十六团团部曾在此驻扎。
门户上,“光荣抗属”“光荣烈属”“光荣军属”三块木制蓝底黄字牌匾,无声无息却又直击人心,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到那炮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沉浸在无数太行儿女保家卫国、浴血战斗的红色史诗中,更想走近这一户宅院背后那沉重而又铿锵的家族,了解他们在民族解放事业中的牺牲与光荣。
初心不改,信念如一,红色家风代代相传。故事,要从已故第一代军人郝俊德说起。
1915年农历二月初六,在这个院子里,一名男婴呱呱坠地,在那个千疮百孔、民生凋敝的年代,处处透露着贫寒困苦,长辈们给孩子取名为 “郝俊德”,寓意修身立德、才智超群。在贫苦的农民家庭,郝俊德早早地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从小乖巧懂事,争着抢着做家务、干农活。在8岁时才去本村的“冬春小学”念了三年书,印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老话。
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踏进华北大地,乡亲们耳边从此充斥着枪炮声,耕田养种、和美安详的生活已成为奢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年仅23岁的郝俊德不甘心当亡国奴,不忍看着祖国的大好山河遭受鬼子践踏,一心想要投身火线、救国图存。
1938年8月,在一条隐秘的战线上,郝俊德经石盘村“牺盟会”地下中共党员陈锁贵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公安员、武委会指导员。他一面手握锄头从事务农劳作,一面参加村里的抗日工作。敌人时常来扫荡祸害百姓,郝俊德与民兵队员们在村子外围巡逻、放哨,伏击截杀入村寻衅的游散鬼子。
日军侵占武乡段村后,将武乡县分为武东、武西两部分,在马牧、东村、西河底等地修筑炮楼,蚕食我游击区,给附近村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与危险。1941年7月,为了拔掉日军“钉子”,郝俊德带领村民兵参加了八路军部队攻打武乡县马牧寨日伪炮楼战斗。子弹擦着耳后呼啸而过,炮火在身边轰隆爆炸,郝俊德冲在最前面,在八路军的指挥下,与民兵们一齐呐喊着、冲锋着,令敌人闻风丧胆、落败而逃。在那场战斗中,郝俊德缴获一把三八式步枪和几枚手榴弹,成为了石盘村抗日历史上的第一支枪。一时间,石盘郝俊德的英勇之名不胫而走,部队首长和武西县委领导纷纷表扬赞许,奖励他三斗小米。
1941年11月,经武西县委、县公安机关领导和村支委会研究决定,指派郝俊德打入故城镇五峪南沟村维持会任副会长、副村长。作为一把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郝俊德将生死置之度外,一次次在险象环生的生死边缘沉着应对、机智周旋,传递情报、保护战友。在那期间,有两个村的共产党员也以维持会长的身份潜伏,却遭人出卖,外号“大胡子”的日本鬼子军官鸠山一郎对他们酷刑拷打,最终残忍杀害。看着战友们牺牲了,郝俊德在巨大的压抑与仇恨中立誓,一定早日为他们报仇雪恨。仅仅三个月时间,他彻底摸清了维持会、日伪军活动情况,与武西县县委、县公安机关里应外合,彻底摧毁了那一带村庄的维持会组织。
1942年5月,郝俊德带领民兵们参加反扫荡,出其不意奇袭日伪军,缴获敌人一匹战马。八路军团首长充分肯定郝俊德组织队伍的战斗能力,奖励他一批枪和子弹,希望他的民兵队伍能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守护百姓、保卫家园的重要抗日力量。
1944年5月,29岁的郝俊德积极报名参加了八路军,隶属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十四团,为当时的首长涂学忠担任通讯联络等工作。郝俊德一生以老首长涂学忠为榜样,枪林弹雨中紧紧跟随,在每一次战斗中冲锋陷阵、勇往直前,不负家乡父老,不负心中使命。
“怕?有什么可怕的?为了保家卫国,我愿抛头颅洒热血!”郝俊德曾对儿孙们讲,信仰在胸,他丝毫不畏惧鬼子的刺刀、不害怕人间炼狱般的战场。
1945年8月,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郝俊德在三纵队八旅二十二团部先后任班长、排长、连党支部书记、营教导员等职务,参加了上党战役老爷山战斗、山东杨庄战斗、山东明权县战斗、鲁西南战役、张家店战役。此后,随部队辗转南下,参加了大别山反“清剿”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战役,后从四川大竹县奉命奔赴东北,准备渡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斗。
硝烟散尽,十年戎马生涯后,郝俊德于1954年2月转业到沈阳高压开关厂任监察室副主任,后担任康平县四家子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康平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县总工会主席、县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82年8月离休,离休前行政十六级,享受县团级待遇。
无论在哪一个岗位上,郝俊德的生活习惯、工作作风等仍然是一副“兵模样”。1999年12月,因病于沈阳病故,享年85岁。后代以他一生的经历作诗 《思念·峥嵘岁月》——浴血抗战晋东南,艰辛挺进大别山。淮海渡江西征蜀,建设东北献晚年。
“汝是党之子,革命是吾风。”传承红色基因,涵养红色气质,郝俊德的后人深知传承红色家风这笔财富的意义。
“一生听党话,跟党走!”“军人姓‘军’,坚守本色!”“要忆苦,要思甜,艰苦朴素不能忘!”……一身褪色发白的浅灰中山装,一包粗烟叶,与瘦高的身形重叠在一起,构成了郝俊德在子女儿孙记忆中的深刻印象。他所建立和倡导的家风,是向上向好向善的家庭风气、风格与风尚,彰显的是信仰坚定、忠诚老实,廉洁自律、艰苦朴素,甘于奉献、严守纪律的优良作风。
如此家风,山高水长,激励后辈,光照后人。
郝家第二代军人郝生保,1944年新婚刚刚一个月就参军入伍,之后随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参加了第二次浮山翼城战役、道清战役,1945年2月参加了攻克襄垣战役,6月30日在安阳战役中光荣牺牲,为共和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年仅20岁的生命。郝志保,195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10月正营级转业后,任航天科工集团五一八研究所监察处处长。
郝家第三代军人郝慧,1977年1月应征入伍,1980年10月退役后,任烟台大学校医院医生。郝斌,1979年11月应征入伍,1982年3月退役后,任航天科工集团五一八研究所行政处处长。郝建东,沁县师范毕业后,2000年12月应征入伍,2004年退役,回到武乡县任太行小学教师,2007年在武乡“青年风采”大赛中,凭借其出色的个人素质脱颖而出,获得武乡青年形象大使荣誉。
“长辈的从军经历和言传身教,就是深深埋在我们心中的红色种子。”前人践行,后人追随。郝俊德的后人们用思念捡拾红色记忆,用情怀丈量红色足迹,用坚守传承红色家风……(郝建蕾 郝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