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湾畔,海风习习,一块镌刻着“前海”二字的巨石矗立在鲜花丛中。
前海石是中国开发开放历程的见证者。2012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这里,发出了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召。
“3天一层楼”曾是“深圳速度”的象征,“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深圳继续领跑,不断创造新的奇迹:2018年,GDP超越香港;2019年,GDP超越新加坡;2020年,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越硅谷、纽约、以色列……
深圳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承担着更大的使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中,深圳被赋予“核心引擎”的定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中,深圳被赋予“高质量发展高地”的使命。
“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高度评价。
从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到2020年,深圳经济总量从2.7亿元增长至2.77万亿元,创造了40年增长1万倍的奇迹。从边陲小镇到国际大都市,从荔枝节到高交会,从“三来一补”到中国“智”造,深圳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阔。
蓬勃升腾的创新之都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圳以总书记指示精神作为行动指南,将目标瞄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创意之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圳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力前行。今天,时代再次选择了深圳,深圳必须有新的更大作为。”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说。
传统的城市化强调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创新型城市化则更加注重创新要素向城市的聚集。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深圳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了从传统城市向创新型城市的转型,展示出对创新要素极强的吸附能力。
站在南山区云科技大厦53层俯瞰深圳市区,自东南方向的深港交界处开始,跨西丽水库、阳台山、铁岗水库,青山绿水的扇形区域内,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山智谷产业园、大学城片区、鹏城实验室、大疆天空之城、南山区科技联合大厦、传音控股大厦、天珑移动大厦等错落排列,形成了深圳创新型城市的“排面”。
“深圳把最好的地段拿来建大学,建科学城。”深圳市教育局高等教育处二级调研员马蓉说,在深圳有两个知名大学城,一个是深圳大学城,另一个是国际大学园。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等高校聚集其中。深圳累计开办高校15所,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未来5年深圳还将筹建5所高校,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储备难题。
每一个片区都是创新阵地,每一栋楼宇都是创新空间。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主任钟海介绍,自2019年4月起,深圳国家高新区扩容,面积从11.52平方公里扩大到159.48平方公里。18个重点区域遍布全市,定位是“引领和代表全市质量型开发建设的核心地区、探索全球创新之都创新空间供给的先行地区”。
目前,深圳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2700多家。
记者在深圳湾实验室见到了从事基础研究的黄恺。今年33岁的黄恺是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去年回国入职深圳湾实验室,研究通过软件模拟基因在三维空间的折叠。黄恺介绍,我国现在还缺乏先进的计算生物化学软件,一般来说,学校或企业都不会独立去做,因为对学校来说不易产出论文,对企业来说研发周期长,短期不会产生利润。“这种项目只有在深圳湾实验室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才可能做好,这也是我选择深圳的原因。”
“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重要指示,就是深圳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使命和担当。
大手笔的城市创新布局,需要大手笔的研发投入。
“十三五”期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的732.29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328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4.18%增长到4.93%,超过了2019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研发投入强度最高的经济体——韩国(4.35%)。王伟中说,深圳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但原始创新能力相对弱,因此深圳把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作为科技创新的先导。
面对创新发展的一个个难题,深圳率先设立“深圳市自然科学基金”,以立法形式确立不低于30%的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2020年投入44.85亿元,占比达38%。
“基础研究投入占30%,这个比例其他城市做不到。”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介绍,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仅占研发总经费的6%,发达国家一般为15%左右。深圳湾实验室是对标国际科技制高点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仅两年,致力于生物医药领域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落地的“全链条”研发。“深圳的创新机制和充分投入,让科学家可以放心地自由探索。”胡晓军说。
深圳的创新之路并非一蹴而就。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郭跃华回忆,深圳经历两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转型面临的挑战是特区不“特”。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全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区政策优势逐步消失,深圳的工业发展速度一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深圳实施“科技兴市”战略,开启了由重视产品到重视科技的“二次创业”。
第二次是党的十八大之后的转型升级。深圳顶住经济增速大幅放缓的压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腾笼换鸟”,累计迁出1.6万家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腾出空间,陆续建起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孵化器,一大批中小微科技企业迅速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是否能过坎的关键。”践行总书记指示精神,深圳人着眼新兴技术与产业,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创新“过坎”“升级”,向着世界创新之都的目标进发。
2020年,深圳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是2015年的1.5倍,连续17年居全国大城市之首。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8650家,是5年前的4倍,居全国城市第二。进入世界500强的深圳本土企业,从2012年的3家增至目前的8家。在5G、8K、人工智能、基因测序、3D显示、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多个领域,深圳的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排名全球第二。
伴随着永不停步的改革开放,深圳让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引擎,从“世界工厂”走向“创新智造”,成为全球知名的创新之都。
勇立潮头的产业铁军
到深圳必看华为。调研组来到华为坂田基地,在一间科技展厅里,看到华为数字能源产品的节能减排数据在展示屏上不断增长跳动。华为数字能源公司营销工程部部长方良周说,华为的市场表现好,根本原因是产品技术好,有核心竞争力。
华为是全球最大的专利持有企业之一,有效授权专利超1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90%。方良周说:“从2G跟随到5G引领,华为用了20多年建立起科技自信。目前虽然压力很大,但我们相信未来会持续稳健地赢得更大发展。”
以华为为代表,从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深圳高科技企业群体,成为国际竞争中勇立潮头的中国产业铁军,面对“卡脖子”不屈不挠沉稳应对,给国人留下了“头铁”的深刻印象。
过去一年,许多人担心华为能否扛得住。但华为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增长点,经营业绩基本达到预期。最新公布的财报显示,2020年,华为销售收入8914亿元,同比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3.2%;研发投入1418.93亿元,同比增长7.8%。
“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一批研发团队和创新型企业主动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加入深圳的创新创业大潮。
“我们走的是全自研、全正向的高端芯片研发道路。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一定在中国,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在创新的无人区闯出一片天地。”深圳市纽瑞芯科技有限公司CEO陈振骐说。
陈振骐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去美国留学,曾在硅谷多年从事高端通信芯片研发。2016年底,一批科技人才组成研发团队,回国创立纽瑞芯公司。纽瑞芯的愿景是成为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公司和无线通信芯片的领导者。
3D视觉感知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关键共性能力,是通过提供毫米级的高精度深度数据、使机器能够感知全维度信息的“智慧之眼”。奥比中光打破这一领域的国际垄断,实现了中国企业在该领域多项“从0到1”的突破:成功研发国内首颗3D感知芯片,亚洲首家量产自主知识产权消费级3D摄像头,实现3D刷脸支付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商用……
“奥比中光在3D视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列,是亚洲第一家、全球第四家掌握3D视觉全领域技术的平台型科创企业。”奥比中光副总裁孔博介绍,该公司2013年在深圳成立,已发展到10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达60%,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机器人、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全球客户逾3000家。
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南山区粤海街道被网友称为“最牛街道”。华为、腾讯、中兴、大疆等著名企业,都是从这条街道上成长起来的。粤海街道办事处公共事务中心一部部长赵华告诉记者,粤海街道有96家上市公司,各类企业达3.4万家。
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汇成了产业铁军的洪流。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0272.72亿元,突破万亿元大关,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37.1%。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论述,为创新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十三五”期间,深圳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实施重大项目、悬赏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梯度攻关计划,探索“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累计组织实施技术攻关重点项目7批共80个,资助金额7.21亿元。
今年4月,被誉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的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深圳有15个项目获奖。其中,首次设立的“芯片奖”有8项,深圳企业和高校摘得其中4项,彰显了深圳在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的强劲实力。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十三五”期间,深圳着力打通成果产业化通道,加快推进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建设,拥有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1家,市级备案技术转移机构67家。
在深圳坪山区锦绣中路到锦绣东路之间,有一条闻名的BT(英语“生物技术”的缩写)大道。坪山区科技创新局局长黄鸣告诉记者,这条3.8公里的大道上,汇聚了以高端研究机构和平台为支撑,以生物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和生物技术三大细分领域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企业19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就有11家。BT大道是坪山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窗口,坪山已有700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去年疫情发生后,坪山生物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突出作用。
“坪山是2017年1月挂牌成立的行政区,是深圳的后发地区,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必须培育发展研究型产业,必须基于底层技术在全新领域的应用、在新赛道上有突破、在产业选择上有远见。”坪山区委书记陶永欣连说了三个“必须”。布局创新,立足产业,聚焦转化,三个“必须”见证了BT大道上从创新平台到新兴产业的“核聚变”。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匹配资金链、服务链。“十三五”期间,深圳实施贷款贴息贴保计划,累计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予以1.4亿元贴息支持;推动设立全国首只50亿元规模的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并于2020年增资50亿元至百亿元规模,累计投资230多个天使项目;试行“项目监理+增值服务”制度,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为创新人才(团队)提供全链条跟踪服务。
张龙贵就是从中受益的创业者之一。2017年3月,正在德国慕尼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张龙贵,决定毕业后回国创业。他在德国开始对接国内外的投资人。“后来假期回国考察,跑了十几个城市,见了50多个投资人,没一个投资人真正看好我们,因为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最终,他在深圳找到了投资人。2018年11月,张龙贵创办了厚存纳米公司,入驻光明区留学生创业园。
厚存纳米公司主要从事mRNA药物纳米递送技术研发。“我坚信这是新药研发的未来,但那时在国内还是冷门。”张龙贵说,厚存纳米希望开发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可用于快速研发并大规模制造全新疫苗的mRNA技术站上风口,厚存纳米积极与国内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同解决mRNA疫苗产业化面临的难题。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的“多链协同”,让深圳成为中国创新创业密度最高、产业活跃度最大的城市。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能力建设处副处长肖勇介绍,深圳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推进“产学研用资”深度融合,创新成为深圳这座城市最显著的标签、最鲜明的特质。
源源不竭的创新动力
33岁的香港青年周益俊是2019年12月7日来到前海的。那天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大赛举办的日子,他带着食品软化技术项目参赛并获得铜奖。除了10万元奖金,周益俊还收到了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邀请:孵化期入驻租金3年内按照80%、50%、20%给予补贴,提供人才住房并按照市场价的七折收取租金。
入驻前海后,周益俊的头衔变成了柏丝科技(深圳)有限公司CEO。公司开发的产品主要面向有吞咽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群,享有5项专利,目前与粤港澳大湾区近200家养老院开展合作,很多基金公司来洽谈投资……
在深圳,任何一项有市场的技术、有价值的创意都不会被埋没。任何人都可以带着想法来到深圳,以合理价格进行原型设计、测试、制造并推向市场。
以产业完备度为例:深圳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7万亿元,连续2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深圳汇聚了1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形成了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生产商、材料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用“半天出小样、一天出大样”形容深圳工业样品的设计速度。
以融资环境为例:在前海办理跨境人民币贷款,贷款期限、利率是“商量着来”的——由借贷双方按照贷款实际用途在合理范围内自主确定,报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备案即可。企业融资可直接到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也可自主发行私募债。截至去年底,深圳备案基金数量16380只,管理基金规模1.97万亿元。
江洲控股集团在深圳投资植物工厂技术,这是一种植物依靠LED光源和营养液在室内生长的系统,能产出高质量的有机蔬菜。集团总裁曹洪民表示,深圳汇聚了农业创新的市场、科技、资本三大优势,完全可以为农业现代化新模式提供解决方案。
田李博士是鹏城实验室综合办公室协助召集人,2018年前没来过深圳,自主择业时一到深圳就决心留下来,“这里的创业生态很好,企业在这里都是‘长出来’的。”他用“长出来”表达自己对深圳创新环境的认可。
田李对深圳的感受,也是众多创业创新者的感受。多年前,“孔雀东南飞”是人们对国内大量人才南下深圳的生动描写。现在,翩翩飞至的“孔雀”来自全球各地,深圳以良好的环境成为人才聚集度最高的创新创业热土。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合作处副处长李小梅说,深圳成立人才基金,设立“人才日”,举办人才交流大会,千方百计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现在,深圳市人才总量超过600万人,其中全职院士54人,高层次人才总数近1.8万人,留学归国人员超16万人。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让众多的“田李们”扎根下来?钟海一语破的,“吸引人才要在科研体制机制上大胆破冰,拱卒前行。”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例,深圳的办法是让一部分掌握创新话语权、资源配置权、创新活动评价权的科研人员成为企业家、创业者,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方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徐政和向记者现身说法。他说,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学校规定全职教师可以一周抽出一天在校外从事科技转化工作,教师的职务科研成果可以作价入股企业,并按比例获得股权收益,实现教授、企业、学校三方收益共享。南方科技大学已筹办52家公司,众多课题带头人参与市场合作,成为深圳很多企业的科研“福地”。
在深圳湾实验室,工作人员与企业合作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服务企业科技攻关,帮助企业技术验证;二是技术许可或转让型合作;三是以技术入股方式合作。胡晓军说:“科研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基础研究,一条是转化研究,这样才能站得住、走得稳、跑得快!”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打造出优越营商环境的深圳市政府在众多创业者眼中十分低调:“平时感觉不到其存在,需要的时候却无处不在。”深圳市政府坚持“有为有不为,不缺位不越位”,该担当的大胆担当,该放手的大胆交给市场,既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截至今年1月底,深圳市累计拥有商事主体361.4万户,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68.9户、拥有企业170.2户,商事主体数量、创业密度均居全国第一。
创业者与创新者的角色高度重叠。在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创业者与创富者的角色高度重叠。研究报告显示,深圳2020年拥有1000万元可投资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有7.57万户。千万元可投资资产拥有者中,企业的拥有者占到60%。企业创富了,员工的收入水涨船高。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4878元,深圳最早的确切人均收入数据是1985年的1915元,增长了33倍。
“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将创新与产业紧密连接,实现‘创新—创业—创富’的循环往复、滚动放大。这是深圳模式与其他创新型城市最大的不同,也是深圳创新型产业快速崛起的最大奥秘。”深圳市福田区委副书记、区长黄伟说。
自主创业,解决了谁来创新的问题;自主创新,解决了从“0到1”的问题;自主创造,解决了从“1到100”的问题;自主创富,解决了激励机制的问题。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两手精妙互动,四个“自主”良性循环,就这样下活了深圳的创新大棋局。
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
41年前,深圳特区的拓荒者之一、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袁庚在香港买了一块招商局集团总部用地,共6000万港元,首期支票支付2000万港元。在取款的那一天,港商准时等候,汽车停在门外连火都没熄,办完手续拿到支票急匆匆赶回香港。原来,这2000万港元支票只要在银行下班前存入,一天就能多出5万港元利息。于是,就有了“时间就是金钱”的标语。
“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勉励深圳干部群众。
一代又一代特区奋斗者以梦为马,只争朝夕,努力把深圳建成了一座世界创新之都。2020年,深圳将这种历经淬炼的奋斗精神,归纳为“新时代深圳精神”——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这不是简单的口号和标语,而是敢于突破条条框框,使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
特区成立初期的敢闯敢试,闯出了一个全要素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经理人才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金融市场,为今天的深圳创新提供了制度基础。“开放包容”,为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聚集起丰富的人才技术资源。
漫步在深圳人才公园,孔雀亭、最美公式长廊、深爱人才馆、求贤阁、院士林、我是IT人、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功勋墙……一处处景点设计别出心裁,沿着海岸铺展开来,彰显着深圳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正如歌曲《来了就是深圳人》中所描述的那样:“有一座移民之城住满着青春和梦,这里刮着北纬二十二度季候风,这里的握手比较有力,这里的微笑比较持久,这里的每天都年轻。”
无论在光明科学城、留创园,还是在前海、大学城,记者采访的许多创业团队,被问及为何选择在深圳创业时,“这里创业氛围好,来了就是深圳人”成为他们不约而同的最高票答案。
“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个口号代表的是包容,是胸怀。这种包容与胸怀,也使深圳能够不断认识自我,反省自我,从中汲取教训和力量。”黄伟说,多年来,深圳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总结成败得失,即使来自网络上的尖锐批评,只要有道理,深圳都能反躬自省、持续改进。
深圳的开放是多维度的,面向全球的创新布局,面向全国的产业合作,还有面向全市的创新资源共享。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党委书记吴德林告诉记者,学校与腾讯、中兴、华大基因等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60余家,与OPPO、大族激光、美的等60余家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向企业开放共享,累计为企业解决各类技术难题1400多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装备处副处长陈晓青介绍,深圳市大型科学仪器设施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共享,全市注册仪器管理单位502家,开放共享仪器近6000套。
创新是一个反复试错的过程,容错试错机制是对创新积极性的有力保障。《深圳市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措施》提出,将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负责人履行勤勉尽职义务、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等前提下,免于追究其在科技成果定价、自主决定资产评估以及成果赋权中的相关决策失误责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深圳的“务实尚法”既强调守法,又探索立法,在一些尚未有明确法律规定的领先产业领域,把有利于保护创新成果的政策用法规予以明确。
“区块链公司有几千家,以哪一家为权威认证?即使有最早的时间登记证据,会不会在登记时就处于侵权状态?这都是司法机构要考虑的问题。”在南山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记者偶遇一场调研座谈会,法律专家宿迟为10多家公司代表讲解区块链技术认证确权等问题。参加培训的中集集团法律部知识产权经理孙建岐告诉记者,中集集团这些年在设备研制中大有斩获,但也遇到一些知识产权纠纷,吃过苦头。区里开展这类培训,让他们提前了解一些前瞻性知识,很解渴。
南山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主任刘静说,知识产权工作是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的关键,作为创新创业前沿城市,深圳对知识产权保护必须提前布局。
南山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有线下服务大厅、“一网通”知识产权线上综合服务平台以及移动办事大厅。中心按照入驻机构需要,专门制定知识产权需求调研表,每年根据市场变化举办讲座。“拿到表格之后,比如说企业有专利代理或者商业秘密保护需求,我们就会组织相关机构一次性地上门对接企业需求。”刘静介绍。
向着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高处不断攀登,到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时,“追求卓越”成为深圳精神的新内涵。
在创维集团,总工程师吴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他们去日本一家企业访问时提出了参观实验室的要求并得到应允,结果到了实验室一看,仪器用布蒙得严严实实。“关键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有尊严,有话语权!”吴伟说,那次参观回来后,创维坚定地走上自主创新之路。如今,创维的专利技术超过9000项,其中包括贴合全面屏等行业领先技术。当年那家日本公司的东南亚基地,2015年被创维集团收购。
今天的深圳,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追求卓越”的赛道上实现全球领跑:全球最大通信设备研发制造商华为、全球最大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公司华大基因、全球最大消费类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全球唯一全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公司比亚迪、全球最大的网络即时通讯商腾讯、全球最大的网络通讯设备供应商TP-LINK……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一路爬坡过坎、攻关拔寨,一路走出舒适区、勇闯无人区,一路跨越式发展、折叠式进阶,深圳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的深情期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圳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大路上高歌猛进,继续领跑,一个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创新之都正在南海之滨巍然屹立。(瞿长福 佘惠敏 刘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