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精读热评

山西将借力区域融合发展高水平崛起

来源:《山西青年报》 2021-08-25阅读210

       8月24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各专项规划系列解读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发布会,主题是解读《山西省“十四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崛起规划》。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王立刚,省投资促进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春权,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处处长朱红涛,深入解读《山西省“十四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主要内容并回答记者提问。


  

  加速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立足新时代要求,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中部省份,我省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发展潜力等方面优势,积极对接重大国家战略,主动融入京津冀,东进对接长三角,南下携手大湾区,加强与中部省份、沿黄省份及周边省份区域合作,加速构建区域融合发展新模式。基于这一背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完成了《山西省‘十四五’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融合发展实现高水平崛起规划》编制工作。”王立刚说。


   据介绍,《规划》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对我省在“十四五”时期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和毗邻地区合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了 “十四五”发展目标和远景目标。到2025年,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瓶颈基本消除,产业合作更加紧密,与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区能源合作长效机制基本形成。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文化旅游合作日益加深,人才交流进一步深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共享机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与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互利共赢的新局面全面形成,与长三角、大湾区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协作体系基本形成。


   “在此基础上,《规划》立足于解决我省开展区域合作在合作机制、创新能力、省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聚焦深度融入京津冀实现联动发展、强化协作长三角实现共赢发展、精准对接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务实合作毗邻区实现共融发展四个维度,明确了1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设立11个项目专栏,谋划65个合作项目,同时提出3方面的保障措施。《规划》的实施将对我省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促进作用。”王立刚说。


   《规划》提出,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融合发展的重点区域,通过与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板块开展交流合作,带动我省进一步对接融入国家重大战略;与长三角、大湾区协同推进对外开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有力推进我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与先进地区开展深度合作,复制推广管理体制等制度创新经验,开展市场化方向改革,同时发挥我省作为全国唯一国家资源型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政策叠加优势,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融合发展机制;通过加强与毗邻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我省与周边地区形成协同联动发展新局面;从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科技、物流、旅游、康养、教育、医疗等方面谋划实施重点项目,以项目建设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我省在转型发展上蹚出一条新路;通过加强政府、企业间交流合作,推进我省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建设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市场体系,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深度对接加强协同合作


  

  “‘十三五’期间,我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进行深度合作并取得积极成效。”杨春权说。


   据介绍,2018-2021年上半年,我省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区域共有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426个,占这一时间段签约项目总数的36%;计划投资额32666亿元,占计划投资额总数的54.8%;开工项目2288个,占开工项目总数的31.7%。2020年,我省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签约项目个数534个,占山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签约项目数的41.7%;计划投资额5334.5亿元,占山西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投资额的51.6%。“山西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三大区域产业转移的集聚地。”杨春权说。


   同时,省投资促进局坚持“项目为王”“走出去”主动出击。今年上半年,在上海先后举办了山西省长三角地区项目推介会暨 “台商台青走晋来”启动仪式和山西省 (长三角)外资企业投资合作推介对接会,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规划,促进优质项目落地山西,现场共签约6个项目,总投资规模达89亿元。7月份,在天津组织召开了晋商晋才倾谈会和山西省 (环渤海)先进制造业推介会,推介会现场共签约8个项目,总投资额26.4亿元,项目涉及先进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现代服务业等。


   “我们还计划于今年9月在珠三角地区举办‘山西省(珠三角)投资合作推介对接会’,加强山西与珠三角地区知名企业交流与合作,促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开放型经济创新发展。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强区域内产业创新协同合作。”杨春权说。


   为此,省投资促进局将统筹推进重点区域投资促进协同,强化小分队精准招商。组织相关开发区和市县(区),联同省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山西环渤海招商局、长三角招商局、珠三角招商局和投资促进部门,强化驻外办事处投资促进职能,发挥驻外招商局“窗口”“桥梁”和招商引资 “尖兵”作用,以及与当地政府联系紧密、商界资源广泛的优势,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区域,加大政策宣传、项目发布工作力度,收集产业和客商信息,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劳务输出,促成项目合作,加强跟踪服务。


   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对接创新资源。通过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推动产业互补、要素互融、成果共享的协同发展联动。通过组织商务交流、专题论坛、经贸洽谈、企业考察等活动,提高商协会参与区域合作的积极性。


   利用重点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会展和各类经贸活动时机,树立山西品牌,增强山西对外影响力,促进与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的产业对接,努力实现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对接合作。


  

  京津冀已成为吸引省外投资主要地区


  

  近年来,山西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山西省与京津冀地区加强协作实现联动发展的意见》为行动指南,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有力推动与京津冀地区深度融合,在产业发展互融互促、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教育医疗联合共建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2018-2020年,与京津冀地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684个,总投资13804.2亿元,占全部签约项目总投资的30%,京津冀已成为吸引省外投资的主要地区。对山西来说,将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深度融入京津冀,既是发展战略,更是政治责任。下一步,山西将立足区位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参与区域分工,实现联动发展,重点开展打造京津冀重要保障基地、建设京津冀联动发展战略腹地、建成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地、构建公共服务共享示范区、构筑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等几方面工作。”朱红涛说。


   打造京津冀重要保障基地。坚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提升对京津冀绿色电力、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供给能力。推进现代农业方面的合作交流,提高安全、绿色、高附加值农产品供应量。努力开拓京津冀康养产业市场,加快形成配套完善、规模效益明显的协同发展格局。


   建设京津冀联动发展战略腹地。依托山西区位适中、气候冷凉、能源充足、电价优惠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全力打造环首都数据存储经济带和中西部算力中心。共同推动北京-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忻州高铁建设,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


   建成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地。推进科技研发设备和技术产权交易信息等资源共享共用,实现科技资源高效利用。探索建立“北京-天津-石家庄-雄安-太原”科技走廊,推进人才、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界自由流动。营造创新生态,合力打造京津冀晋科技创新共同体,推动重大科技成果在晋转移转化。


   构建公共服务共享示范区。聚焦京津冀晋一体化建设新格局,持续深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合作,协调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努力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促成一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实践创新项目。


   构筑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坚持京津冀晋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一体化,加大荒山造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共同推动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共同推动北京-张家口-大同、北京-阜平-忻州和北京-石家庄-太原高铁生态廊道建设。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赴黄河流域视察,发表重要讲话,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7年6月、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三年内两次视察山西,作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重要指示,提出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扎实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省委、省政府坚决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截至2020年底,我省黄河流域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万平方公里,58个国考断面全部退出劣V类,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下一步,我们将从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强化生态修复系统治理、强化环境污染‘3+1’综合治理、强化与沿黄省区协同合作等方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落实落地。”朱红涛说。


   对于构建完备的政策体系,我省今年年底前将编制完成贯彻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十四五”实施方案、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等10个专项规划和11市区域规划,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形成“1+N+X”规划和政策体系。同时,还将强化“四水四定”落细落实,统筹推进“五水综改”,严格控制缺水地区、水资源敏感区域用水强度,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强化生态修复系统治理,扎实推进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治理,深入开展汾河、沁河、涑水河等黄河支流综合治理;强化环境污染“3+1”综合治理,实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建立健全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突出城乡生活污染系统治理;强化重大项目谋划实施,重点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强化与沿黄省区协同合作,协调推进水资源保护与污染防治,加快形成黄河流域现代化交通网络,联合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和科研技术攻关,努力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更多领域破题,与沿黄省区一道,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奏响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孟绍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