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读
同志们,《半月谈》2020年第12期发表了一篇署名韩振、王楚的文章《脱贫攻坚须防“人走事凉”》,道出了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消解群众担忧的最好办法,即为农村留下一致同样能战斗,同样靠得住的干部队伍,请大家认真学习,并写出感悟。
脱贫攻坚须防“人走事凉”
党员干部下乡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大量有干劲、有想法的扶贫干部下沉贫困地区,通过改变群众观念、发展特色产业等措施,帮助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眼下,脱贫攻坚收官之日日益临近,不少基层群众担心扶贫干部“人走事凉”,前期的脱贫成果付诸东流。
有句农谚说得好,“桃三李四杏五年”,任何产业的培育都需要一个过程和一定时间。以不少地方发展的果木经济为例,有些刚刚挂果、有些尚未投产,这些产业关乎群众直接收入,需要持之以恒地培育。与此同时,有的地方扶贫产品变现主要依靠消费扶贫,由对口帮扶单位内部消化,一旦销售渠道没了,就可能让长期形成的产业格局发生动摇,让一直向好的脱贫形势发生逆转。
截至去年底,我国尚有55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这些贫困人口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既要啃下脱贫“硬骨头”,又要完成疫情“加试题”,还要巩固脱贫成果,时间紧任务重。在此背景下,扶贫工作务须持之以恒,不能松懈,尤其要防止“人走事凉”。
要让扶贫产业更符合市场规律,利用市场之手实现群众的持续增收。一方面,要进一步丰富和拓展扶贫产业的链条,丰富产业业态,实现产业融合,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使贫困群众收入来源更多元;另一方面,要持续在基础配套设施补短板上下功夫,大力建设终端农产品集散中心等物流节点,尤其是冻库、冷链等对农产品而言十分关键的新型物流设施,彻底打通物流梗阻,让农产品外运更顺畅。
要提升村干部和村民的能力,让他们逐渐成为扶贫事业的主角。驻村干部离开是迟早的事情,只有村庄内部形成有力支撑,才能保障脱贫成果可持续。要有意识地发现、培养本村本土干部,让他们逐渐承担更多责任,锻炼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信心;要扶持农民致富带头人,鼓励农民为自己的产品代言,让他们自己去了解市场、对接市场;要提升扶贫对象的参与度,真正激发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
总之,人的因素十分关键。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消解基层干部群众对“人走事凉”担忧的最好办法,就是为农村留下一支同样能战斗、同样靠得住的干部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