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一些地方大把的良田不种粮食,要么建养殖场,要么是种花卉果木,那么粮食怎么办?”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总书记一语道出了当前粮食生产的隐患——一些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现象。
苏湖熟,天下足,自古以来江南鱼米之乡就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由南向北加快推进,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格局出现了全面逆转,东北、黄淮海等北方地区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大把的良田为啥不种粮?答案不难理解,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养殖业更赚钱。诚然,因地制宜地适度发展经济作物是满足人们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经济上局部上看是可行的,但是从战略上全局上看是否可行?粮食安全是否只是主产区的责任?农业结构调整能否以牺牲粮食为代价?
早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省区市,无论耕地多少,都要承担粮食生产责任。如果一个地方真把粮食生产搞没了,就是抛弃了责任。有关部门要拿出点硬约束,让地方特别是粮食主销区切实落实责任。
总书记的论断字字千钧。粮食安全是重大的战略问题,不能只算经济账、眼前账,不能只考虑一省一地的局部利益,无论是主产区、主销区还是产销平衡区,谁也不是旁观者,谁也不能推诿塞责,总是伸手要粮,把希望放在调运和进口上。如果任由耕地“非粮化”蔓延,势必会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
为什么这样说?我国划出18亿亩耕地红线,正是基于14亿多人口的现实,平均到每个人仅1亩多,这些耕地是保证粮食安全的“底线”,侵占不得、破坏不得。人多地少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和发挥比较效益的关系,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决定耕地用途,必须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举全国之力解决14亿人口的吃饭大事,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仅仅依靠某几个粮食主产区。
从政府层面,粮食主产区要努力发挥优势,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继续为全国作贡献;产销平衡区要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保证粮食基本自给;主销区要明确粮食生产底线,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在此基础上,中央要加快健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强化对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的政策约束,切实落实粮食生产责任。
从农民层面,关键是调动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只有种粮农民不吃亏、得实惠,粮食生产势头才能持续向好。要加强政策激励,构建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扶持政策体系;要鼓励规模经营,推进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粮食经营效益,实现种粮高质高效。
备预不虞,为国常道。只有把粮食安全的弦绷得更紧一些,防微杜渐,居安思危,中国饭碗才能端得更稳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