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年事已高,却不甘寂寞,为村民做善事、办好事、干实事。他就是新绛县阳王镇关工委主任王柱林。
王柱林今年88岁,1992年3月离休后,回到原籍新绛县阳王镇刘峪村居住。20多年来,他克服耳疾、行动不便等困难,关心下一代成长,为村民做好事,积极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谱写了一曲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赞歌。
青少年成长的贴心人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王柱林十分重视青少年教育。回村不久,他就协助刘峪村党支部、村委会率先成立了刘峪学校关工委。他深入学校,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他都带领全校师生到村南峨嵋岭上的天台寺战役遗址参观,给大家讲述当年战役中革命战士的英雄事迹。
2008年,由于工作需要,新绛县关工委任命王柱林为阳王镇关工委主任。任职后,他立即带领镇关工委一班人,深入全镇8所中小学开展工作,在各校成立关工委组织。
经过一年的努力,阳王镇关工委被运城市评为“十星级关工委”,王柱林被评为“省优秀关工委主任”,全镇7所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目前,阳王镇已建立健全了10个关工委组织,走在全县的前列。
一次,王柱林准备给苏阳村学校进行传统教育。不料前一天夜里,他突然高烧39摄氏度。刘峪村离苏阳村有10余里,亲人劝他不要去了,可王柱林执意要去,他说:“都安排好了,不能让孩子们失望。”当他赶到苏阳村,站在讲堂上后,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针对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大量增加的情况,王柱林深入全镇各中小学调查摸底。对每个留守儿童的情况,王柱林都时刻关注,并随时同家长、老师交流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学习情况。在他的努力下,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精神面貌大有改观。
近几年,每到寒假在外上学的学生回家过年时,王柱林认为这是了解、教育这些孩子的好机会。于是,他组织关工委工作人员,利用20天时间对本村20多户有子女在外读书的家庭进行了走访,了解这些青少年的心态,并鼓励他们刻苦学习。王柱林不辞辛劳教育下一代,有人问他图什么,他说:“为了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
乐办善事的热心人
刘峪村地处峨嵋岭,王柱林回村后,看到的是破烂不堪的巷道。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便萌生了发动群众修路的想法。
当他向村干部提出自己的想法后,立即引起争议。有人说,“修路要有钱,没有钱办不了事。”还有人说,“多少年都这样过来了,修不修关系不大。”但他没有放弃,带头捐款2000元。在他的带头下,一些在外工作、打工的村民共捐款十多万元,解决了修路的资金问题。他还发动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组织村里十几名村民出力修路。王柱林与大家起早贪黑,用自家的小平车,从村外砖厂拉上炉灰渣,采用灰渣、白灰和水泥三合一的办法对路上的坑洼地段进行铺垫。一个多月后,1000多米的坑洼路变成了平坦路。看到巷道路好走了,村民纷纷赞扬王柱林为村里办了一件好事。
在刘峪村,提起王柱林办的善事,人们能说出一串串。与王柱林住得不远的宁和全,是一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儿子早亡,女儿出嫁,老两口都年近八十,生活上缺人照料。还有一位名叫吴官儿的老太太,年已耄耋,孤独一人,生活艰难。王柱林得知他们的困难后,心里不是滋味,他认为,扶贫帮穷是一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于是,多年来他一直默默承担了给两家挑水、担粪的义务。王柱林经常去他们家里问寒问暖,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一次,一名在当地干活的外地年轻人,看到王柱林在为老人担水,好奇地问:“你是他们亲戚吗?”王柱林回答说:“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党建工作的“引路人”
提起刘峪村党支部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人们不由得赞美王柱林,是他坚持党建引领,使一班人紧密团结,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王柱林初到刘峪村时,每次开会,党员只能来一半,会议内容也落实不了。针对这一情况,王柱林从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入手,教育党员加强党性建设,坚持学习制度,提高党性观念。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党支部班子团结了,实现了合心、合力、合拍。
如今的刘峪村,党员活动场地、文化大院等一应俱全,实现硬软件设施全面达标,成为全县党建工作的一个标杆。
“党组织建设好了,各种矛盾自然就能处理好。”王柱林说。
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王柱林拖着病体,积极组织村民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王柱林的带动下,刘峪村筑起了一道坚强防线,受到上级的表扬。有人问他:“您88岁高龄了,心劲还这么大?”王柱林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梁冬 曾五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