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想起了我的父亲。1941年,我的父亲杨海龙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果他还在世,今年就已有整整80年的党龄了。
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他的一生平凡却闪烁光芒,他伟岸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脑海之中。
送子参军 保家卫国
父母养育了我们兄弟姐妹七人,在那个年代,要靠挣工分吃饭,我家人多劳力少,总是短款户,养活这一大家子的困难可想而知。
1969年县上征兵,父亲明知家中缺劳力,但他还是支持我应征入伍。父亲对我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国家需要,就去让祖国挑选。没有国哪有家,保家卫国是我们的义务,去吧!”话虽不多,但意义深长。我这一走就是8年,家里不管多难,父亲信中从不提及,只报喜不报忧。我在一次探家后才知晓,家里非常困难,时常需要接济。
返队后,我谢绝了首长的挽留,决定退役返乡以帮助父母持家。回家后我已到婚嫁之年,一大家子人挤在五间破房里。我找人买了几根铁棍作大梁,凑合着盖了两间房作为婚房,简单完婚。
当时,我的工作安排在永济化机厂,工作又苦又累。当父亲问我时,我说在厂是打铁的,他听后并不埋怨我的工作不好,反而说:“打铁好!这是真手艺活儿,真本事,铁匠炉子一股烟,能顶木匠干三天,只要学下技术就不愁没饭吃。”
父亲总是这样笑对生活,困难时他能看到希望,逆境中能看到光明。他对生活永远满足,对前途充满信心。
两袖清风 公而忘私
父亲在农村干农活可谓是全把式,尤其是栽种蔬菜经验丰富。他曾给队里种植和管理菜地,经常夜不归宿,晩上就睡在菜地边的草棚里。
人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但我们家却恰恰相反。父亲从未把地里的鲜菜往家拿过一颗半苗,不仅如此,分菜时,我家总是分别人不要的剩菜。父亲笑着对家人说:“我是党员,你们跟着我不要想着沾光,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1980年包产到户时,土地分到各家各户,地里的树被砍伐后,由于无人管理,就一直在地里撂着。
有一天,父亲叫我和他一起到地里,把树枝杈砍掉后,一根一根抬出来,装到车里往回拉。我问他:“是村里派咱拉的吗?”父亲说没人派。他让我把这些木材拉到了村委会,堆放得整整齐齐。
当时,家里盖房子正需要木材,但父亲一根儿都没往家里拿。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两袖清风、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
舍小家 为大家
1962年,汾河上游下了大雨,河水猛涨,眼看就要冲出大堤。稷山县下迪村与汾河只有108国道一路之隔,时任下迪乡政法部长的父亲日夜在汾河大堤巡察,无暇顾及家人。村里人都将家中重要的东西转移到比较安全的亲戚家,我家由于父亲不在,不知道怎么办。邻居们知道父亲为村民护河坝,所以都来我家帮忙。
同年,国家提出“精兵简政”。父亲积极带头返回农村,一个国家正式干部主动放弃了优越条件,甘当普通农民,父亲说:“国家精兵简政,我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
他不忘初心,一直谨记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回到村里后,他埋头工作,任下迪村党支部书记时,曾为下迪村打扫大街多年,直到病逝,为农村建设奉献毕生精力。
1983年农历十月初九,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在病危之际留下遗嘱:我走后丧事从简,不要搞浪费。
父亲去世后,我们谨遵他的遗嘱,一切从简。父亲出殡时,大街两旁站满了村民,他们眼含热泪为他送行,这是对父亲一生的认可和最高的赞扬。父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一生,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他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宝贵而厚重,够我们享用终生。(杨武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