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凝聚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些革命精神又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努力,不断前行。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央领导集体核心,始终高度重视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本文就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重要论述进行学习思考。
弘扬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革命精神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重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教育,他经常把理想信念比喻成精神上的“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共产党人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是共产党人精神里的“钙”。理想信念不坚定就是精神上缺“钙”,会得“软骨病”的,一旦遇到危难时刻,不可能有坚定的革命立场,更不可能为革命挺身而出。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中国共产党人就把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目标,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为之挥洒青春和汗水。革命年代,“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柱”。从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根据地斗争到千难万险的红军长征,从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到摧枯拉朽的解放战场,从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到经济建设各条战线上的丰功伟绩,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中国共产党人胸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不断努力奋斗的结果。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要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现阶段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地、刻苦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当做一种生活习惯、当做一种精神追求”。要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同时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做好每一件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的理想才会最终一步一步得到实现。
弘扬不忘初心、忠诚担当的革命精神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历尽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现在,我们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应对重大挑战,克服重大险阻,解决重大矛盾,抵御重大风险,必要时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稳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初心和使命。
永葆忠诚、担当是中国共产党人一贯的优良作风。在中国共产党斗争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永葆忠诚、担当使命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他们为了革命和建设事业,始终保持着对党忠诚的优良作风,不管革命形势如何变化,他们都始终勇于担当历史使命,努力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刘少奇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不忘初心、对党忠诚的光辉榜样,他曾经两次被捕入狱,面对敌人的严酷考验,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绝对不向敌人低头。在党内他也曾经多次受到“左”倾错误的冲击,但是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纵然是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艰难的时刻,他依然誓言“生为革命,死也永远为共产主义事业,一心不变”,始终保持着对党忠诚,勇于担当,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
弘扬联系群众、一心为民的革命精神
群众路线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哲学原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社会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第一次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并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历史已经并将反复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坚持群众路线就是坚持人民群众是我们事业和前途的决定性力量,也就是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我们要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请教,尊重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才能有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来自于人民群众,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革命战士,还是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来自最广大人民群众之中,是人民群众的普通一员。其次,从服务主体看,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和服务的对象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工作方针,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不至于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再次,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贯彻实施都需要最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与和贡献。否则,再好的政策都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失去存在的土壤和价值。总之,“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弘扬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历程中经过艰苦探索,被反复证明着的正确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毛泽东指出:“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是指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探究,实事求是就是我们去探究客观存在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我们在革命工作中,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发现客观存在着的规律,然后按照客观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真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立者也不可能穷尽所有问题的答案,马克思主义必然要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正确反映客观实际的真理,并用这些真理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就做到了实事求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是一个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正在实践和发展着的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新实践、新理念、新理论、新方法都会在实践中不断涌现。为了更好地指导正在发生着的伟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事求是地进行总结,以形成符合实践要求的理论,如此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使我们的事业逐步向前推进,逐步升华。为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定要解决真懂和真信的问题。要做到真正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要真正相信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并作为我们革命和事业的行动指南。否则,对马克思主义将信将疑,或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落伍,是探究不到真理的,也是做不到实事求是的。
弘扬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革命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重要实践。遵义会议形成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伟大转折,从此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在新时代,坚定不移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精神的充分体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当前,我们的事业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我们一定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独立自主,勇于探索,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要坚定不移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还有很多,包括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纪律严明、清正廉洁的革命精神,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革命精神等。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作为已经持续执政七十年的百年大党,如何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永远保持自身肌体的鲜活性,如何永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如何实现长期执政,是所有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认真思考的严肃课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永远保持长流不息的源头活水,长期保持自我革命、永远奋斗,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做到自我净化、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才能够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才能有健康的肌体和青春的力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丁文科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