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员心声

实现“六新”突破关键在于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来源:《前进》2020/7 2020-07-20阅读328

实现“六新”突破关键在于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郭  勇


        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建设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是党中央赋予山西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实现山西转型发展的关键一招。今年全国“两会”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考察,对推动转型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打造创新生态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这为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和战略重点。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认识“六新”在山西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意义,深刻理解“六新”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现“六新”突破,从而为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充分认识“六新”在山西转型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形成了从思想到战略到行动的完整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提出的“六新”,是在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深刻洞察科技创新规律,聚焦我省转型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新论断新要求,为我省推动科技创新和高质量转型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期望,从转型综改的战略需求和迫切要求出发,深刻认识实现“六新”突破对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和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六新”顺应世界创新发展大势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以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突破应用,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各国纷纷超前布局“新基建”项目,以期占领未来世界创新制高点。数字技术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深度融合,开始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个性化服务和创意产品。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疫情中,一大批新产品、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和兴起,有力保障了社会和大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同时更展现出十分惊人的发展潜力。“六新”逐渐成为后疫情时代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和增长的主要动力,将引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的重新洗牌,世界创新发展迎来历史性剧变。

        (二)“六新”符合科技创新内在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六新”找准了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能源源不断提供高质量科技供给。“六新”之间密不可分、相互联系,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通过发力于科技端的“新基建”建设,有助于全面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孕育出更多变革性技术;这些技术在新材料、新装备产业突破性发展的支撑下,将获得更多成果转化机会,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面提升制造业水平;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增多,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消费需求的刺激下,强大的制造能力将会生产出更多新产品,催生出更多新业态,从而为人民提供更宜居的生活环境、更放心的医疗服务、更贴心的消费体验。

        (三)“六新”聚焦转型的阶段性特征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去年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明确“到2025年转型要出雏形,到2030年基本实现转型,到2035年转型全面实现”。转型宏图的实现靠什么,必须靠创新驱动。科技创新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科技创新不足仍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短板。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与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为:科技创新还没有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底层基础技术、基础工艺能力不足,创新平台匮乏,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高质量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较少,良好创新生态尚未形成。可以讲,“六新”就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我省科技创新不足开出的“治病良方”。实现“六新”全面突破之日,也就是山西转型成功之日。

        二、深刻理解“六新”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新”的重要论述是对科技创新大势和高质量转型发展规律的重大判断,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六新”是由科技创新活动多个环节、多个层面、多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中,“新基建”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牵引性的长远战略部署,在“六新”中处于联结各方的核心位置。“新技术”是科技创新持续迸发的不竭动力。“新材料”“新装备”是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新产品”“新业态”则着眼于满足持续升级的消费需求,是山西未来经济新增长点。可以讲,“六新”贯穿了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实体产业、应用场景,是一个创新联动生态系统。只有创新各主体、各环节、各方面相互支撑、高效互动、形成合力,这个系统的效能才能得到整体提升。

        (一)新基建

        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类。涵盖了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智能交通、智慧能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新基建”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效应,能显著提高全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极大地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能量,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带动全社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进而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家管理、人民生活产生全方位的重大影响。

        (二)新技术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进入历史性交汇期,学科之间、科学和技术之间、技术之间日益呈现交叉融合趋势。新技术开始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融合发展,越来越体现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新技术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事关创新发展主动权,对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越来越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遵循新技术发展规律,做好新技术的超前部署和体系化安排,努力在“卡脖子”技术、原创性技术、颠覆性技术、前沿性技术、应用性技术方面研究攀登,积极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和主动权,才能把创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新材料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基石,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当前,新材料与信息、能源、生物等高技术加速融合,大数据、数字仿真等技术在新材料研发设计中作用不断突出,“互联网+”、材料基因组计划、增材制造等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全球新材料产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2019年,我省新材料产业增长9.8%,初步形成以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煤基炭材料等六大特色领域为主的产业体系。全省新材料规上企业280户,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8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00个,涌现出T1000碳纤维、碳化硅、特种尼龙等尖端材料。高性能特殊钢在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镁合金材料及制品研发应用居国内前沿水平,铁硼永磁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15%以上,煤系高岭土、化工合成新材料处国内领先水平,新型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等约占行业总产值30%。

        (四)新装备

        新装备是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环节,其有技术密集、附加值高、成长空间大、带动作用强等突出特点,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各国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战略、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等,都聚焦发展新装备制造产业。我省是装备制造业大省,装备制造业已成为继煤炭、电力、冶金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基本形成了原材料、关键部件和整机组装等相互配套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主要集中在重型机械、煤机成套、基础装备等传统产业。2019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2%,其中,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增长18.6%,汽车制造业增长16.9%。

        (五)新产品

        产品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基础。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归根结底还要靠一大批专精特新产品来支撑。近年来,山西开发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新产品。比如,太钢的碳纤维、手撕钢、笔尖钢,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太重高速动车组轮轴制造的关键技术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山西百信和华为共同研发的基于鲲鹏CPU的百信太行计算机和“恒山”服务器取得重大突破。在5月10日启动的云上2020年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上,26家企业在山西云上展馆“晋善晋美”精彩亮相。既包括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战“疫”装备、通用航空、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等产业的优势产品,也包括“山西制造”“山西药茶”“山西三宝”等特色新产品,充分展示了山西新产品的实力和形象。

        (六)新业态

        以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基因编辑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打开了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新技术落地生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新业态加速成长注入了强大动力。在线医疗、在线金融、智能制造、在线消费、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正在成为引领新技术革命的新风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三、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现“六新”突破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六新”的指示要求,关键在于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积极探索推动“六新”发展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政策,为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的顺利推进提供战略支撑。

        (一)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体系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构建多层次的创新体系。要以“111”工程、“1311”工程、“136”工程牵引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在创新平台打造、拔尖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机制设计上一体化推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统筹部署,聚焦14个重点产业集群,布局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尖”,推动重大技术“迭代创新”。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加速科研成果从小试、中试走向商业化量产。要打造重点产业创新生态子系统。对表国家部署,对标国际先进,推进技术、资本、产业协同创新,重点打造半导体、大数据融合创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光电、光伏、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煤机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现代生物医药和大健康、通用航空、节能环保等14大标志性、引领性、牵引性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要完善以智创城为载体的双创体系建设。促进要素集成、深度融通、产学研协同,高标准打造创新生态的小气候,充分发挥对全省创新生态的示范辐射功能。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二)加快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价格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制约全局深层次矛盾、催生新动能的重要突破口。要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健全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要积极发展天使基金、风投、创投等融资工具,更好发挥产业基金作用,为企业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要建立城镇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破除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要根据数据性质完善产权性质,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

        (三)完善“六新”统计评价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具有“风向标”“导航仪”作用,是推动“六新”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短板弱项,在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六新”指标内涵,主要从规模、结构、效益、竞争力等方面入手,完善“六新”的相关具体指标,加

快构建指标齐全、评价科学、衡量准确的“六新”统计指标体系,做到应统尽统,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六新”绩效评价,加强统计服务和数据分析解读,定期发布山西“六新”高质量发展报告或者蓝皮书。

        (四)打造更多新经济增长点

        抢抓新经济、新消费等发展机遇,充分依托市场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加快推动产业数字化,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六新”的落脚点。聚焦各类消费群体的兴奋点、关注点、需求点,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更加有效地撬动消费,培育壮大更多经济增长点。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丰富5G应用场景,推广“宅消费”、绿色消费、定制消费,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特别要支持疫情期间表现亮眼的在线医疗、在线金融、智能制造、在线消费、远程办公、无接触式配送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要抓紧制定支持全省新业态发展指导意见。通过定制化的政策,精准培育支持一批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疫情后山西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