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县横水镇加堡村位于该县西部旱塬疙瘩上,一面临沟,一面靠崖,水源奇缺,出村要翻几里路的深沟。全村104户402口人,祖祖辈辈耕种着1200亩旱坡地,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每年打的粮食连嘴都糊不住,是全县有名的穷沟沟。2014年,全村还有48户158人在贫困的泥潭里挣扎,被列为贫困村。2017年,该村被合并到与之毗邻的西仇村。
2015年,绛县交通运输局选派出的由范俊虎担任第一书记的4人工作队入驻该村。工作队通过开会集思广益、走家串户调查问计,决定先从修路、通水、亮化等基础设施抓起。当年10月,驻村工作队向县交通运输局申请水泥300余吨,对村内主大街破烂不堪、坑洼不平的路面进行了中修小补。
2016年,绛县交通运输局争取完善提质项目资金200余万元,修通了横北—加堡—西仇5.6公里的水泥路。
2018年,又在通往村里的水泥路上安装减速带3条、安全生命防护栏600米。
如今,村民外出办事只需10多分钟,就能把车开到通往横水镇的一级公路上。
早年,加堡村为解决人畜吃水问题打了一眼深井,因年久失修,管道老化,多处漏水,住在高处的村民只得每天提着水桶四处讨水喝。 2017年,在驻村工作队协调配合下,该村“两委”通过申请“一事一议”项目,争取到45万元资金,新打406米深的机井一眼,建蓄水池一座。2018年,铺设供水管网6200米,覆盖全村81处院落,村民们从此都能喝到清凌凌的自来水。
为了摘掉村子“旱疙瘩”的帽子,他们又在全村坡地里安装地埋管灌6000米,新增65个出水口,使全村半数以上的纯旱地变成水浇田,为产业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以前,加堡村主街巷路面年久失修,田间小路曲里拐弯,坑坑洼洼,雨天泥泞,寸步难行,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扶贫工作队听取村情民意,加宽了事故多发的狭窄险要路段560米;新修机耕路4200米;对全村太阳能路灯进行了维修保养,新安装太阳能路灯8个,白炽路灯42盏;新建党群活动中心110平方米;硬化广场34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10套;争取县上扶贫资金37万元,为村内1500米主街巷铺装沥青路面;拆除影响村容村貌旧老宅基9处,水泥硬化晾晒场2000余平方米,栽植白皮松等景观树92棵,使全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观。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重头戏。绛县县委副书记、县长薛玉马主动助力加堡村的脱贫攻坚任务。2017年春,薛玉马在运城市盐湖区八一市场等地调研,并在与中昌农业公司洽谈中了解到种植黄花菜效益不错,便带领横水镇党委、政府主干跑到加堡村,动员村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到运城盐湖、河南灵宝等地参观学习。
后来,加堡村成立了“旺兴金针种植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采取“规划、整地、供苗、栽种、供肥”五统一,当年发展黄花菜314亩。按常规,黄花3年才能受益。加堡村由于灌溉充足,管理得当,次年便满地黄花,全村产出黄花菜鲜菜10万余公斤、干黄花菜500余公斤,吸引众多客商到村里定点收购,产品销往运城、陕西等地,全村总收入20多万元。
为了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提高土地产出效益,驻村工作队又引导该村种植黄芩、柴胡、远志等中药材700余亩,每年每亩可收入2000元左右,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3000多元。
2018年春,驻村工作队组织部分干部群众、贫困户外出参观开阔眼界,引导大家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成立起由几名村干部和17个贫困户组成的“丰圆红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起10个长88米、宽8米至10米的钢架大棚,按“贫困户+合作社+集体经济”模式经营,栽上当地市场畅销的甜瓜、西瓜、西红柿、豆角、辣椒等应季果蔬。去年,每个大棚收入近10000元,还吸收10多位贫困劳动力入棚打工赚钱。
为了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4月,绛县交通运输局出资10万元,帮扶加堡村流转位于南沟、北沟的耕地75亩,栽种“新梨7号”“玉露香梨”6300余株。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管理,目前栽种的梨树已开始挂果。梨园进入盛果期后,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
令人欣喜的是,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奋斗下,加堡村于2018年7月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10月建档立卡贫困户终于摘掉了“穷帽子”,实现了全部脱贫。(刘玉栋 张广瑞 张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