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担任柳林岭村第一书记以来,张卫泽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深入走访,细心调研,找到该村的致贫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调整、技能培训、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等具体措施,使该村于2016年顺利脱贫。
“五入手”帮扶村民
“柳林岭出门就爬坡,光棍都比石头多”是柳林岭村百姓对该村的形象描述。地处稷王山脚下的汉薛镇柳林岭村,地势险峻,土壤贫瘠,十年九旱,交通不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较为落后。全村共有2个居民组,102户383口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8户283人。
2015年7月,响应党的号召,受万荣县人社局委派,张卫泽成为柳林岭村的驻村第一书记。
到村的第一天,张卫泽便走访了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这是我‘认亲’的开始,更是‘圆梦’的起点。”张卫泽这样形容自己的驻村使命。
任柳林岭村第一书记后,张卫泽先在村里租了一间民房安下了家,并把它作为住宿和办公地点。从一个人社局的干部变成了一个农村的党支部第一书记,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张卫泽“有点不适应”,但共产党员的身份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很快让他静下了心、埋下了头。
履职后,张卫泽及时与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进行了座谈,了解村里概况,利用村里的高音广播传达县委、县政府扶贫会议精神,宣传扶贫政策。一个月后走访完全村农户,完成基本情况统计,找出村里致贫的“病根”:思想落后,自主经营意识不强;产业单一,技术欠缺;设施不全,干旱缺水。
围绕柳林岭村的致贫原因,张卫泽逐项逐件和村两委干部商量,一次次征求局领导、镇党委政府和群众意见,经过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了从制约发展的瓶颈农田水利入手、从实现群众增收的产业发展入手、从提高群众的农业管理水平入手、从改善村容村貌的公共基础设施入手、从乡风文明的平台载体入手的“五入手”帮扶举措。
携手共进奔小康
思路确定后,张卫泽首先解决困扰柳林岭村数十年的用水难题。他积极和村“两委”班子人员开会研究,与县水利局协调,确定了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说工程规划、讲工程效益、提群众期盼,最终柳林岭村的农田水利工程获得批复。该工程投资38.6万元,先后铺设管道6180米,新建和翻修300立方米蓄水池各一座,使全村耕地灌溉面积达到1200亩,为百姓增产增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解决了灌溉问题,张卫泽又想到如何才能让群众致富,如何才能更好地帮扶贫困户“造血”。这一次,张卫泽把思路放在了村里的产业上,又一次开始和村干部往县里跑、和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到产业发展资金50.6万元。接下来,他经过不懈努力,先后鼓励11户种植西红柿33.2亩、20户种植大葱100亩、52户种植药材300亩,亩均产值3000至5000元。为了能更好地实现“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发展要求,张卫泽邀请多年在外经商的乡贤“回乡创业”,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致富。最终,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柳林岭村先后栽植双季槐450亩、药材500亩、花椒300亩、苹果100亩、核桃50亩、西红柿60亩、玉露香梨500亩,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保障了村民增产增收。
作为县人社局委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想办法提高群众的农业管理水平,是张卫泽的强项。局里先后抽调精兵强将25人,分多批来到柳林岭村,为村民讲解农业管理知识,群众听得认真,培训干部讲得更带劲。每次培训完成后,张卫泽还要挨家挨户再给他们 “温习”一次,直到家家都能明白为止。同时,他又借助人社局的职能优势和贴心政策,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指导,先后介绍外出务工220余人,做到户户有产业、家家有务工、人人能增收。为使该村改善居住环境,张卫泽又在县、乡的具体工作指导下,帮助该村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81户350人。
几年的驻村帮扶,张卫泽与村民打成了一片,一桩桩、一件件,诠释着张卫泽丹心圆梦的情怀。2016年,柳林岭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283人,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实现了贫困村顺利摘帽,并移民搬迁到万荣县城。
虽然柳林岭村脱贫了,但是张卫泽并没有松懈。他在思想教育上做文章,帮助脱贫户立志致富,开阔视野,做到思想上不等不靠。依托柳林岭村特有的地形优势和稷王文化,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做好移民搬迁后续服务,他积极争取项目,建成了4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带动富余贫困劳动力30人的就业和贫困户增收,扩大村民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脱贫不脱责任,摘帽不摘帮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当前,张卫泽正在以只争朝夕、激情满怀的精神状态带领柳林岭村与全县全省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奔向全面小康社会。(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