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上旬,在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脱贫攻坚奖候选对象公示名单中,新疆伽师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李长青名列其中。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几年,他奔波在乡村,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把扶贫事当家事,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李扶贫”。2019年,李长青被中组部、中宣部授予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称号。
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
伽师是国家深度贫困县,42万农村居民贫困发生率高达32%。百姓期望早日拔掉穷根,摆脱贫困。
自小在新疆兵团长大的李长青,非常了解农村贫困家庭的苦和痛。初到扶贫办,全县扶贫系统干部不足50人,乡、村两级扶贫力量更为薄弱,李长青向县委建言献策,选派精兵强将上脱贫攻坚一线,推动每个乡镇成立了10人的扶贫办,每个村设立了5人的扶贫工作站,县、乡、村三级扶贫专职干部达到了2098人。
揽下了瓷器活,还要有金刚钻。适逢进入冬季,李长青自我加压,首先从提升县扶贫办人员业务素质入手,全员参与、分工汇编《脱贫攻坚政策选编》等10余本资料,又以视频会议的形式,每天利用2个小时,对全县扶贫干部连续进行了20天的培训,一直延续到现在。近3年来,培训共开展4000余期(场),累计培训扶贫干部8万人次,扶贫机构体系、工作格局“一竿子插到底”,形成了横向联合、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体系。
一心为民的扶贫才是真扶贫
“一心为民的扶贫才是真扶贫,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谋措施、出实招”。作为县里的扶贫办主任,他一直坚持把贫困群众当亲人、把扶贫事当家事,与时间赛跑。
伽师县地形地貌特殊,地下水硫酸盐、氟化物普遍超标,水质不稳定、不达标。2019年1月,批复总投资17.49亿元的伽师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落户,自筹的70%资金有了着落,才能保障工程如期完工。解决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直接涉及到脱贫成色。作为扶贫办主任,李长青当好县委、县政府谋划脱贫的参谋、助手,整合涉农资金、扶贫资金、地方债券资金,保障自筹资金到位。仅用1年的工期,包括伽师、兵团伽师总场在内的47万余名群众、职工喝上了“安全水”“幸福水”,为如期脱贫添上了筹码。
面对一个个参与其中的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李长青总是说:“谋划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效益引导、执行不偏差,才能落地见效。”
脱掉一层皮 搭上一条命也值
伽师羊、伽师瓜、伽师梅是当地的脱贫特色产业。为了找准脱贫发展的突破口,李长青晚上绞尽脑汁想出路,白天迈开双腿跑乡村、问专家。
针对全县致贫原因复杂、脱贫难度参差不齐的情况,李长青组织指导了全县所有村开展“解剖麻雀”活动,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村一方案”“一户一策”。清晰的思路和精准的措施让村民们的脱贫信心更足。
贫困户依明·苏来曼种瓜缺少技术、资金,李长青在走访调研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帮助他家申请了伽师瓜补助,请来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种植技术,还不忘定期走访查看瓜的长势。2019年,依明一家光荣脱贫。
为了鼓励贫困农户种植新梅,李长青多方调研,在夏普吐勒镇、克孜勒博依镇建设了2500亩高标准新梅示范基地,与群众一起栽种,请来技术专家指导管理,如今基地的新梅已开始挂果。看到新梅的较高收益后,村民们种植新梅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贫困户阿热孜姑丽·伊敏家里今年挂果的4亩新梅,收入达6万元。她说,这几年新梅产业做起来了,自己也受了益。每年新梅的收入都有六七万,帮别人收新梅又可以挣三四万元,新梅产业让她早早脱了贫。
如今,伽师县已种植新梅38万亩、伽师瓜26万亩。2019年,伽师瓜产业带给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伽师新梅产业带给农民人均增收2545元。
截至2020年8月底,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贫困退出标准和程序,伽师县最后71个深度贫困村全部退出,4044户15322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32342户128894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家庭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降至“0”。
“作为一个‘疆二代’、一名基层干部,能为老百姓做一些切实有益的事是我的本分。”李长青说。(朱 彤 杨 仑 滕继濮 陈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