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坚决不能让悬崖挡住岩头村的致富路!”“兽医的任务除了劁猪,还得负责推广技术,但群众不认可,我决定做出个样板给他们看看。”“西畴人民‘干’字当头,我有幸与他们一起打拼,成为西畴大地上的一片绿叶。”……
近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多功能厅内,“西畴精神”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跟随着西畴当地干部、致富能手以及最高检曾赴西畴挂职干部等人的娓娓讲述,台下观众时而被报告团成员的幽默风趣逗乐,时而为当地村民的生活困境揪心,沉浸在一个个有笑有泪的故事中,仿佛乘坐时光机,重温着西畴人民在向贫困宣战的“不认命”中,认定“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将梦想变为现实的咬牙拼搏。
西畴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99.9%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区,石漠化面积高达75.4%,曾被澳大利亚地质专家断言为“基本失去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当地有一句谚语,形象地描绘出这里的生活窘境: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
首位登台的宣讲者,西洒镇岩头村村民小组长李华明,就苦熬了几十年这样的日子。“长”在悬崖峭壁上的岩头村,曾经进出村只有一条两尺宽的“悬崖路”。
“家里穷、条件差,村子里有6个媳妇熬不住了,跑了,再也没回来,就连我的媳妇也跑了。”讲起因为不通公路,说不完的难处和满肚子的心酸,台上的李华明沉下了语调,“村民卖头猪,要请人把猪抬出去,工钱就要花去猪价的一半。孩子们在两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凌晨五点,大人打着火把送去上学。这些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
只有修路,才有出路。会场的大屏幕上,放出了一张李华明修路时的照片:一根粗绳子拴在腰上,另一头则拴在悬崖的树桩上,打秋千一样,看起来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悬崖。现场听众不禁倒抽一口气。
“悬崖很高,为了打炮眼,小伙子都不敢上去,我是村长我就上。”李华明的普通话略有生硬,但一字一句说得清晰坚定。就这样,15户人家用了12年,靠着滴水穿石的韧劲,硬生生在峭壁上凿出一条通村路,上演了现实版的“愚公移山”。
“终于圆了我们祖祖辈辈的通路梦!”讲到这里,李华明的声音格外清亮。如今,曾经的穷山村变成了“网红村”,家家盖起新房,连大学毕业的姑娘都嫁进了村里。
梦想成真的人还有西畴县兴牧牧业公司总经理张童林。创业梦圆后,他带动全县3000多户乡亲科学养猪2万多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减贫带贫贫困户1250户。
会场上,他有点腼腆地一笑,回忆起自己的“黑历史”,逗得台下听众哭笑不得:虽说是兽医站里第一个科班毕业的大学生,第一次劁猪,一刀下去,猪却死了,赔了乡亲半个月工资。
从“把猪劁死的兽医”到业务纯熟、小有名气的“劁猪匠”,再到后来创业成功,成为致富带头人,张童林走得磕磕绊绊。披荆斩棘的路上,“难题”在变,不变的是那股不服输的心气。
有一回,种猪场的母猪集体流产,他急得要把结婚买房的钱用来买原料,投在猪身上,为此甚至把媳妇气回了娘家。
“我没办法,只能一门心思扎在养殖场苦苦钻研,制定了完善的防疫保健措施和规范的操作流程。半年之后,母猪终于顺利产仔了,妻子也带着两个月的儿子回到了家里。”台上的张童林笑得憨厚,听到这里,台下听众也替他松了一口气。
建种猪场时,最高检帮助张童林协调了300万元项目,这只是1995年以来最高检定点帮扶西畴县,投入资金的一小部分。据统计,25年来,最高检共投入和协调引进各类扶贫资金9.74亿元,先后派出12批挂职、驻村和支教扶贫干部。
报告团成员张玉亮作为最高检第10批扶贫干部,2012年12月至2016年1月间,挂职担任西畴县委副书记。宣讲现场,他身穿警礼服,精神抖擞地阔步登场。
推动“女子太阳山祭祀”项目成功申请“非遗”;围绕生态修复和石漠化治理开展生态化产业扶贫试点;为重点项目落地生效,主动请求延长1年挂职时间……张玉亮说,扶贫干部就应当以“不怕跑断腿,不怕磨破嘴,不怕鞋穿底”的毅力,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他的讲述赢得在场听众阵阵掌声。
“最高检不仅为西畴人民送来了大量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更为重要的是送来了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西畴县委书记蒋俊也是报告团成员之一,在他看来,最高检一直与西畴风雨同舟、同甘共苦,见证了西畴人民用拼搏、抗争、苦干、实干建设美好家园的不懈奋斗。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贯穿今天报告会始终的一种执着。”报告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北京航星机器制造有限公司(二三九厂)机械加工部数控组组长戴天方对记者说,“从1995年开始,最高检不断有扶贫干部去帮扶西畴,一件事情做25年,很不容易。西畴人民同样有一种‘当代愚公’般的执着,把一件件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都做成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朗镇勐滨村爱永组村民李秀梅也告诉记者:“听了今天的报告会,很感动。我想回去把西畴精神带给乡亲们,宣传好,让大家也可以更好地为自己的事业奋斗,努力地建设好家乡。”(侯馨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