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干在基层

“土专家”也能念好“致富经” ——内蒙古赤峰市发挥乡土人才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农民日报》2020/10/28 2020-10-28阅读180

        粉果、红果、绿果、紫果型番茄琳琅满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眼前这一幕,是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第5届番茄节的景象。


  喀喇沁旗番茄节已经连续举办了5年,发展到现在已颇具规模,番茄种植更成为该旗王爷府镇的主导产业。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王爷府镇党委牵头,因地制宜建设了党建引领硬果番茄产业发展共同体,联结23个行政村党支部、7个旗直单位、4个涉农企业、7个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构建起多元服务体系,开启了“番茄脱贫”的篇章。目前,共同体内番茄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年产硬果番茄80万吨,产品远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实现产值20亿元。


  这只是赤峰市144个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的其中之一。近年来,赤峰市按照“党建共融、平台共建、人才共引、智力共享”的思路,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打造党建联合体,按照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功能带动的要求,推进资源一体化使用、人才无障碍流动、技术全区域共用,形成了共进共赢的良好局面。


  “来看看我们家的硬果番茄,个儿大、水多、口感好,还特别有营养。”作为王爷府镇党建引领硬果番茄产业发展共同体的一员,喇嘛地村村民孟丽萍正在番茄节上向客商推介自家番茄。


  孟丽萍现在已是王爷府镇的番茄种植大户,更是远近闻名的“番茄专家”。而几年前,因为丈夫患癌症欠了十几万元外债,两个孩子又在读书,家庭非常贫困,沉重的负担使她几近走投无路、苦不堪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参加了王爷府镇共同体举办的番茄产业技术培训,一堂课下来便感觉豁然开朗,于是一咬牙将国家的帮扶资金全部投入到番茄种植中,仅用了一年便获得良好收益。


  “第一次参加番茄产业技术培训时,新政策、新技术、新产品让我大开眼界。”孟丽萍回忆道,“从那以后,每次培训我都去,有什么不懂的便向专家请教。我不仅学会了熊蜂授粉等技术,也了解到电商销售、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知识。这让我赚钱了。最近一段时间,附近十里八村向我询问技术和经验的农户越来越多,我竟然成了他们口中的‘土专家’。”


  孟丽萍口中的“培训”,便是喀喇沁旗依托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的产业技能培训。该培训本着“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思路,通过引、育、联、孵、建5种方式进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免费为农户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绿色防虫、“深耕+控肥减药”等技术培训,运营两年时间培育了3800多名乡土实用人才。


  像这样的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在赤峰市共有30个。培训基地建在“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中,推动了课程教学与实践应用对接、传统技能与现代科技融合,乡土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实用性明显增强。近几年,全市共培训乡土实用人才、现代青年农场主等各类乡土人才1.55万人,实现了本土人才培育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我们这儿授课专家的层次可不低,有尹伟伦、李天来两位院士,还有60多名专家,加上共同体中20名‘乡招村用’大学生,形成了高层次人才团队。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自主探索出不使用化肥、农药也能确保番茄产量和品质的技术模式,每亩地能节省800多元成本呢!”喀喇沁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乡土人才培训基地负责人毕玉强的脸上难掩自豪。


  “乡土人才不能仅局限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必须让他们见世面、跟形势、懂科技。这就要将高层次人才引进来,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乡土人才。”赤峰市农牧局副局长焦桂林说。


  产业发展重点在哪里,高层次人才就引进到哪里,乡土人才培育就跟进到哪里。赤峰市围绕本地肉牛、小米、蔬菜等特色产业,搭建引才聚才平台,联结高层次人才的先进技术和乡土人才的传统技艺,全面推动农村牧区集体经济发展。目前,已向产业内引进高层次人才445人,开展合作项目61个,累计投资216亿元,带动3万余名群众稳定脱贫。


  “联合体”催生“人才链”,“人才链”带动“产业链”。赤峰市本着“发掘一批专家、带动一方百姓、盘活一地经济”的思路,建立了5.85万人的乡土人才队伍,为决胜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更是在党建引领下,实现了8个国家级贫困县、2个自治区级贫困县整体摘帽,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减贫人口最多、摘帽退出旗县最多的盟市。(张淑华 尹宁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