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干在基层

美丽的青春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11/9 2020-11-10阅读208

        身高刚够1米60,体重不足50公斤。村民们说,这个小姑娘看起来很“弱”,其实蛮“强”——这些年,要不是她一步一个脚印抓实精准扶贫,村子里就不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这个看上去“弱”干起来“强”的姑娘叫张丽美,是重庆市双龙镇洞桥村大学生村官。今年4月,她被评为重庆市向上向善扶贫济困好青年。


        三年前,张丽美以驻村工作队队员、大学生村官的“双重身份”到洞桥村报到。见面会上,老支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双龙镇是重庆市18个特困乡镇之一,洞桥村是双龙镇10个贫困村之一。我们村是真的很穷哦,很多人家连手纸都买不起……”


        “贫穷的帽子,一定要摘!”张丽美脸一红心一铁,脱口而出:“张丽美倒着念就是美丽张。如果不能带你们脱贫致富,我美丽张就对不起脚下这片美丽的土地。”


        衣破能补,话说难收。文静秀气的张丽美豁出去干了!


        由于地处深山,洞桥村一直闭塞贫穷,产业薄弱,好像一张白纸。“既然是‘白纸’,就正好写字。”张丽美想。她同村“两委”的干部们一起跋山涉水、翻山越岭,一户一户地摸“家底”、找“路子”。三个月时间,她走遍了洞桥村方圆9.25平方公里的土地,访遍了全村每一户人家。


        在走村串户过程中,张丽美发现,山上到处都挖了窝窝凼凼,村民们靠这些窝窝凼凼接雨水洗衣做饭,日子过得很艰难。


        其实,洞桥村有水库,也通过水管。但是山区水库遇山洪暴发会出现水池淤塞、水管堵塞等问题,偶有散养家畜也会“有意无意”踩踏水管造成供水中断……面对这一情况,政府曾经提出谁受益谁管护,但大家还是相互观望,就是不见行动。


        这是“惰性”作怪,必须坚决纠正。张丽美提出,先以一个社为试点,推行受益户以家庭为单位轮流管护饮水设施。此外,她还安排公益岗位工作人员对水池进行定期巡查和雨后检查,确保正常供水。


        通过试点,张丽美不断总结饮水设施管护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制定了受益户轮流坐庄、共建共享的管护制度。紧接着,她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耐心地告诉大家“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 村民听干部讲得头头是道,看见其他村都用上了方便快捷的自来水,再也不好意思做“看客”了。几个回合下来,管水用水搞定,洞桥村的村民们也用上了自来水。


        洞桥村还有一条让大家头疼的“断头路”。这条悬崖边的道路10年前就已经规划好了,道路两头也都分别建设完成了,但因为中间需要占用几家村民的田地边角,就受到了这几家村民的阻挠,当年甚至有村民拿着农具出来阻拦施工队:“你们再敢挖一下,我就不客气了。”由于各方利益不能兼顾,路就这么“断头”了。


        这条路不通,村里的农产品就运不出去,产品不能变为商品,生产再多也是白搭。所谓“要想富,先修路”,这条路也可以说是洞桥村发家致富的“关键线”。


        “必须想办法马上把路修好!”吃透相关政策后,张丽美和村干部们一家一家地做工作:“修路是为了带动大家致富,修好了这条路,不仅我们出行更方便,我们生产的蔬菜、水果也方便运出去。”


        看到村干部们如此苦口婆心地做工作,70岁的罗良松老人再也过意不去,带头在房屋土地占用补偿协议书上签了字。紧接着,其他几户“拦路”的人家也都签字了。


        伴随着轰隆隆的挖掘机声,2018年初,这条停滞多年的公路终于修通了。


        路通了,洞桥村发展特色产业更有劲头了。他们在农科院技术人员指导下,种下了脆李1200亩,核桃300亩,还有200亩金槐。“这些特色农作物收获后,可以通过这条路运出去;村里的旅游业发展起来后,外面的人可以通过这条路走进来。”村民们兴奋地说,“有了路,我们离致富的目标就越来越近了!”


        最让村民们感到新鲜又自豪的是,2018年7月,洞桥村成立了巫山县双龙福土特产经营部,以彭知位、彭知才等5户贫困户为主,以非贫困户为辅,大家齐心协力生产纯手工制作、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并通过展销会、电商平台将这些土特产卖出去,带动全体村民致富增收。“没想到,我们乡旮旯的土产品,居然还卖到了北京、广东、长沙哩。”说起这件光荣事,村民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喜悦。


        洞桥村变了,变富了,变美了。走进如今的洞桥村,村居屋舍整洁,淙淙流水清澈,畦畦山田成景,整个村子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对此,张丽美十分自豪,因为这片土地承载着她的火热青春,留下了她的奋斗足迹,她用行动告诉大家: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小人物”同样可以有大舞台,也可以有大作为。她可以拍着胸脯说,她的奋斗,没有白费,她的名字,对得起她脚下这片美丽的土地……(陈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