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底,我主动请缨,从省城合肥来到皖北砀山县关帝庙镇黄屯村,驻村开展扶贫帮困。短短几年时间,贫困户把我当成了贴心人,在群众中赢得了好口碑。
驻村前,我在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离退休工作处担任调研员,皖北砀山已是我扶贫的第3站了。临行前,我向年事已高的父亲道别,老父亲眼含热泪,陪我喝了3杯壮行酒,对我说:“孩子,第一杯酒,你要记住,在农村,老百姓的事没大小,要想方设法做好每一件事,多办实事好事;第二杯酒,希望你在驻村几年里为困难群众多做些帮扶项目,完成好省委、省政府安排的扶贫任务;第三杯酒,家里困难是一家的事,咱慢慢克服,贫困户的困难是大事,你要一心一意干好,不负组织重托。”我含泪记住老父亲的临别赠言,踏上了扶贫的征程。
黄屯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有村民2167户647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6户869人,耕地9200亩。
我和扶贫工作队员吃住在村,把熟悉情况、摸清家底作为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在困难户家中,我和群众谈心拉家常,带着日记本把全村456户贫困群众走访了一遍,把每家困难情况摸清楚,因户施策制定脱贫计划,用“脚印”拉近与困难群众之间的距离。每次走访,我都会留下手机号码,并告诉老百姓,有事打个电话,我随时就到。通过与村民同吃住、同干活,我们在劳动中加深了感情,大家把我当成了知心人。
全面了解村情民情后,如何让村里经济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成了我日思夜想的事。一些贫困户在选择项目时缺少资金,我就积极为他们争取小额信贷;对一些尚有劳动能力、闲散在家的贫困户,我想办法让他们进扶贫工厂,增加公益性岗位就业,使不少困难户找到了脱贫门路;扶贫要扶智,在我的组织下,村里先后举办“种、养、加”各类技术培训班13次,聘请技术人员为困难群众“充电”,使群众尽快掌握技能,增强致富本领。
帮扶中,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消极思想或悲观情绪,我“因人制宜”主动解决问题,引导他们完成从被动接受“输血”到主动自己“造血”的转变。
贫困户赵耿明的妻子体弱多病,13岁的孙子赵展大脑瘫痪,生活不能自理。看着两个亲人这样的情况,赵耿明破罐子破摔,整天借酒浇愁,无所事事,仅靠低保、残疾补贴勉强度日。我多次到他家里做思想工作,为他家打扫卫生,又给小孩买了一身新衣服,并和县残联联系,为小赵展送去了一把轮椅。一件件小事、一次次登门、一句句鼓励,让赵耿明渐渐有了信心,开始勇敢面对现实,不再悲观失望、整日酗酒,人也变得勤快起来,农闲时节经常到附近建筑工地干活。经过他个人的勤劳苦干,2018年成功脱贫。
要搞好扶贫工作,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很关键。我想方设法争取项目,村里先后建起光伏电站、扶贫工厂、冷库等村级经济实体,使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2018年收入14.6万元,2019年收入增至20.35万元。2018年,村里拿出11.5万元,给230户困难群众每家发了500元“红包”,感动得贫困户不知说啥才好。
为进一步给壮大村集体经济打基础,我和村“两委”制定黄屯村长远发展规划,投资400万元,在徐庙工业园区新建一个占地面积18.2亩、钢架结构的大棚厂房。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几年时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由原来的11.25%“清零”,整村高质量出列,受到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通报嘉奖。(安徽省砀山县黄屯村第一书记 王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