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读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蕴含的三大逻辑

来源:《山西日报》2020/12/8 2020-12-08阅读144

        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蓝图。这是我们党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顺利实现而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擘画。这一重要战略蕴含三大逻辑,即定位、定标、定法的框架逻辑,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的实践逻辑,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逻辑。


        定位、定标、定法的框架逻辑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定位、定标、定法”的典型样本。既指明了“定位”——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明确了“定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从“定法”角度回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方略。“定位、定标、定法”,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同样鲜明地呈现出来了。“新发展阶段”,是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之后,对我国发展的世界坐标和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六新”,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标,其总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由以前注重“有没有”转向今天注重“好不好”。积极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运用新发展理念集中解决好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且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积极自觉主动推进创新,积极自觉主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扬奋斗精神并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是“十四五”规划《建议》中的定法。这一定法可概括为“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练好我们自己的内功”。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质,就是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靠国内市场以实现经济发展,由“传统国际大循环”走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系统。


        抓住主要矛盾的实践逻辑


  “十四五”规划《建议》蕴含着一个实践逻辑,就是它体现出的“主要矛盾、根本问题、工作重点”基本思路。揭示一个社会在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其深刻意蕴就在于,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需求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供给方,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中央治国理政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成为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工作重点。“十四五”规划《建议》的突出特点,就是运用新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从各个领域提出一系列战略性、创新性举措,以重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坚持系统观念的方法逻辑


  方法取决于问题的本性。坚持系统观念本质是一种方法论,之所以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是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系统性之本性决定的。从治国理政角度看,系统辩证法要求树立主客体辩证法,从战略谋划角度讲,系统辩证法要求树立战略辩证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战略全局,它内在要求强调整体全局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各方积极作用。正因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重共商共建共享,强调合作共赢,强调多方参与的国家治理,全方位把中国共产党锻造成为一个深得人民拥护的强大政党。

  系统辩证法强调整体全局主导,同时注重发挥其他各方积极作用。系统辩证法注重系统各要素共同发挥作用,注重多向相互作用、共同发力,注重系统中各要素聚焦并服从整体全局,注重协调各要素畅通并构成良性循环,注重协调各要素共生共进共享。(韩庆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