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当年4.5万名军人的伤亡换来今天的“锦绣太原城”

来源:《山西青年报》 2021-04-23阅读156

      太原,三山环抱、一水中分,史上有“锦绣太原”“山光凝翠,川容如画”之誉。作为中国宜居城市之一,眼下,太原市委市政府正在着力推动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以期重现“锦绣太原城”。


   然而,我们不应忘记,今天的“锦绣太原城”,是当年4.5万名军人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2021年4月24日,是太原解放72周年纪念日。今天,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重温当年那场解放战争期间历时最长、参战人员最多、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城市攻坚战。


   据史料记载,整个太原战役历经半年之久,全歼守军十余万人,而我军亦有4.5万人伤亡,堪称“恶战”“血战”。这种情况在整个解放战争城市攻坚战中,也属罕见。


  

  战略决战之重要一环


  

   1948年,已是解放战争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第二年,各地战场捷报频传。


   在山西战场,自5月拿下临汾之后,晋南地区全部解放。在接下来的6至7月,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等部,在徐向前指挥下再接再厉,以6万劣势兵力全歼国军共十万人,取得晋中大捷,省会太原已暴露在解放大军的兵锋之下。


   9月,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解放军高级指挥员要确立敢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要闯过“两关”,一是一次战役消灭国民党两三个兵团,二是攻克国民党军10万人以上守备的大城市。


   东北野战军包围的长春、华东野战军包围的济南、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包围的太原成为中央军委和毛泽东闯过“两关”的首选。为此,这次会议指定了歼敌指标,其中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的指标是歼敌14个旅左右,攻占太原。


   会议之后,我军先后组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始于战略决战发起之时,终于渡江战役进行之际的太原战役,是战略决战中的重要一环。太原战役发起前后10个月时间中,由毛泽东起草或经毛泽东修改的电报、批示近30封之多,足见毛泽东对太原战役的重视程度。


   当时山西全境,仅剩太原和大同两城还在国民党手中,大同守军仅1万多人,时刻在关注着太原方面的动向。如果攻下太原,独木难支的大同必望风而降,拿下太原就等于解决了整个山西的问题。


  

  太原城防固若金汤


  

   太原城位于晋中盆地北部,是“山西王”阎锡山苦心经营多年的老巢。


   阎锡山是晋系军阀的代表人物,论起出身,他比蒋介石还要早。1911年辛亥革命时,蒋介石还是一介无名之辈,阎锡山已经参与山西革命,率兵杀了清朝山西巡抚陆钟琦,出任山西都督,并从此开启了他对山西长达38年的统治。


   阎锡山是新旧军阀时代的过渡人物,他身上既有现代军事教育的成果,也带着鲜明的前清痕迹。他对儒家思想颇有研究,治军理政喜欢搞理论,动不动总结归纳几条原则、理论,对山西的统治偏重于从思想上、文化上控制军民。


   晋中战役结束后,阎锡山已经是日薄西山,但他打算死守太原,等待国际形势出现变化,特别是希望美国干预中国内战,进而实现其“以城复省、以省复国”的白日梦。


   在死守太原的战略上,阎锡山提出了许多令人忍俊不禁的概念。


   比如太原“大保卫战”概念,阎氏强调太原守卫战不仅是军事战,更是总体战,要政治、军事、经济全方位向战争聚焦,靠太原全体军民之力抵抗我军进攻。


   又比如他亲自炮制的《战斗城十二大纲领》。所谓“战斗城”,是太原城的别名,所谓的“十二大纲领”,大概有粮食管制、人员出入管制、军事指挥原则等等,其实不过是一个改名换姓的战时管理条例。


   围绕十二大纲领,阎锡山又提出了所谓的 “十二种方向”:一是火力强大,二是工事硬化,三是政治良化,四是经济稳化,五是文化高化,六是肃奸光化,七是打仗勇化,八是决心死化,九是爱国家,十是爱人民,十一是效忠领袖,十二是促进大同。


   看起来挺有水平、层次挺高,其实基本都是空洞无味、大而化之的原则性要求,对于改进作战指导、加强一线备战几乎没什么用。


   即便和实战联系比较紧密的战术部署,阎锡山也只是玩概念,比如“火海战术”,即,投入二百门重迫击炮、二百门山炮、五百门步重炮、五千门轻炮,以火海对付解放军惯用的人海战术。至于这数千门炮怎么放置,怎么完善步炮协同,阎锡山是拿不出半点实用指导。


   但这并不代表太原的守备力量薄弱。


   作为身家性命所在,太原被打造的如铁桶一般,外围遍布据点,内有城防工事,各个据点、堡垒之间,还有暗道、交通沟互相连接呼应,互为依托,光是大碉堡就有5000多个,用国军宣传最爱用的词句:“太原城防固若金汤。”


   阎锡山号称他在太原构筑的“一百里防线”,足以顶得上50万精兵。其中最核心的防御工事都在太原东山,号称“四大要塞”。


   第一座要塞是牛驼寨,在太原城东北5公里处,有10个碉堡、3个核心阵地,碉堡壁厚达1.5米。该要塞能屯兵四五千人,是东山要塞中最为坚固的一个。


   第二座要塞是小窑头。位于太原城东门4公里处,这座要塞因地势而建,在大大小小13个山梁、山头上建造碉堡,碉堡外都是近似垂直的劈坡,各碉堡中心构筑了水泥钢筋浇筑的伏地碉,构成了无差别封锁的火力网。


   第三座是淖马。位于城东5公里处,利用淖马村赵虎山高地和周围山头筑城,主阵地分三层碉堡,地面上二层,地下一层,碉堡是大梅花碉,周围密布十余个小碉,以交通壕贯通。劈坡三至五层,高四至六米,非常不利于仰攻攀爬。


   第四座是山头。位于城东南5公里处,在大、小垴山,由三个集团工事构成。


   四大要塞中,牛驼寨是核心,其他三个要塞是辅助,为核心要塞提供火力支援。


   太原守城兵力方面,原本晋系军阀主力已经在运城、晋中等战役中被消灭了十余万人,阎锡山为了应付危局,采取强征太原市民入伍、将地方武装升级为正规军等手段,将军队扩充为6个军部、14个师、3个暂编总队和3个特种师,总兵力多达10万多人,大炮620门。另外,阎锡山还从蒋介石那里借到了30师1.1万余人。


   在战术上,国军较为擅长打防御战、阵地战。而我军的强项是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攻打太原这种有着完备防御体系的城市,入晋作战以来也属首次,因此太原攻坚颇有些“以短击长”之意。


   我主攻部队由华北军区1兵团和西北野战军7纵组成,华北军区野战军多由晋察冀解放区地方部队改编而来,兵员素质和武器装备相比三野、四野还是有相当差距的,特别是攻城所需的重武器十分缺乏。


   因此从一开始,太原就注定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蚂蚁啃骨头”战术围攻作战

  


   既然太原一定要打,那么采用何种战术很重要,太原守军近十万,而初期阶段我攻城部队数量同守军相仿。即使在野战中,以1∶1比例取胜难度也相当大,何况这是守御严密的攻坚战。故此,我军制定了以围困逐步削弱守军的攻城策略,即“蚂蚁啃骨头”战术。


   1948年10月5日,太原战役发起,隔断了阎锡山与傅作义两大集团的联系。


   针对敌之形势,徐向前制定了先打机场、再打要塞,最后再围攻太原城区的、策略。打机场是为了彻底断绝阎锡山与外界的联系,打要塞虽说牺牲大,但掐住太原城命门,只要破其一点,太原城全局就完了。


   为了反制、拖延和破坏解放军的备战,阎锡山于1948年10月初派兵主动出城南下反攻,企图抢粮抓丁,把太原以南搞成无人区。


   徐向前本来计划准备充分后再出兵攻击,阎锡山的主动出击使形势有了新的变化,一者,如果纵容阎老西搞破坏,将会对人民造成更大困难。二者,阎军主力离开坚固堡垒,正适合在运动中歼敌。徐向前迅速向军委上报请示提前进攻太原,随后得到批准。


   10月16日,华北野战军以炮兵控制了北山机场,又派出晋中军区部队和15纵攻克武宿机场。这样,太原对外交通的两个主要通道,全被掐断了。


   10月17日,在徐向前的指挥下,华北军区第一兵团打响东山争夺战,阎守军依托坚固的碉堡防御工事和优势炮火,进行死守与反扑。


   10月下旬,徐向前指挥各部对南窜敌军发起突然打击,消灭阎军暂编44师、45师两个师几乎全部,另一个出城抢粮抓丁的72师被歼一部,余敌迅速逃回城中。


  

  艰难的四大要塞攻坚战

  


   真正艰苦的战斗发生在四大要塞。


   徐向前虽然认识到东山四大堡垒阵地的厉害,但起初进攻并不得其法。我军以主要兵力进攻牛驼寨,企图破其关键、引起敌阵地全面崩溃。阎军深知太原之关键在东山,东山之关键在牛驼寨,坚守此地的决心非常大。


   解放军主力攻入牛驼寨一线后,阎锡山立即出动30军和暂编10总队反扑,双方激战3天。终因其他三座要塞给予较大支援,且牛驼寨之敌形成里应外合之势,我军被迫退出。


   随后,徐向前、周士第等兵团领导亲临一线察看四大要塞情况,调整了部署,发动官兵群策群力调整战术,改以步兵火药爆破为主,炸敌人之碉堡。特别是牛驼寨工事尤为坚固,七纵动用缴获的最先进的美制榴弹炮轰击牛驼寨庙碉,怎么轰都轰不开,最后只好轮番派爆破手带炸药包抵近爆破。守卫该碉的是阎锡山留下的侵华日军1000余人,这些日本兵射击技术好,战斗意志也非常坚决,给我军造成极大伤亡。最后,在牺牲了许多人、耗费了1吨炸药后,才勉强将该碉炸开一个小缺口。


   11月8日,徐向前、周士第等致电中央军委:提议在可能条件下增加2个纵队的兵力至太原前线,以便迅速解决战斗,早日打下太原。


   考虑到辽沈战役结束,东北野战军需要休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计划在此期间以华北地区现有部队夺取太原,歼灭阎锡山集团,为平津战役创造有利条件。11月9日,毛泽东函告周恩来,停止攻归绥,杨得志、罗瑞卿、耿飚率第2兵团向西参加太原作战。同日,周恩来以中央军委名义正式下达撤围归绥,集中兵力攻克太原的指示。


   至11月13日,华北第一兵团以减员2万多人的代价先后攻克小窑头、山头、淖马、牛驼寨,夺取了阵地。此一役共歼灭外围守军2.2万人,进一步削弱了守军力量。


   四大要塞被攻克后,太原东山主峰上的残敌自知再也无法固守,纷纷逃入太原城中。


  

  暂缓攻城以期和平解决


  

   国共双方激战正酣时,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突然叫停,指示要围而不攻,这是为什么呢?


   鏖战太原,目的在于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津、张、保地区,“不使西退,亦不使其得由海上逃跑。”正是为了这一战略目的,毛泽东才决定暂缓攻太原,以牵制傅作义所部不致逃离大本营,以便解决之。


   11月16日,毛泽东起草中央军委致徐向前、周士第电:“估计太原攻克过早,有使傅作义感到孤立,自动放弃平、津、张、唐南撤,或分别向西、向南撤退,增加尔后歼灭的困难。”“待明年一月上旬东北我军入关攻击平、津时,你们再攻太原。”


   12月1日,太原前委发出一个半月休整指示。太原战役转入军事围困、政治攻势、军事练兵阶段,随之作战方针改定为“以围困瓦解为主,固守已得阵地,以军事围困和政治瓦解相结合,逐步削弱敌人”。


   1949年1月22日,傅作义接受改编,平津战役行将结束。考虑到北平和平解放对太原的影响,1月24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关于解决太原问题部署的电报中指出:“北平和平解决后,太原亦有和平解决之可能。”2月5日,在为中央军委起草的复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的电报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太原如能照北平样和平解决,阎锡山又能作上述傅作义那样的表示,我们亦可照待遇傅作义那样待遇他。”为迫使阎锡山谈判,和平接收太原,一方面毛泽东令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配属的两个炮兵团开进太原,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三次推迟攻击太原的时间,并指示叶剑英、彭真与郭宗汾、徐丕廉、温寿泉等联系,为和平解决太原奔走。


  

  全歼残敌 彻底解放


  

   由于阎守军顽固拒绝和平解决,我军把华北野战军的全部三个兵团都调到太原参战,并将东北野战军炮兵1个炮兵师,加上华北军区部队,都拨归太原总前委,兵力合计30万人,以泰山压顶之势包围太原。


   太原战役本已是瓜熟蒂落之势,但徐向前经长期劳累,旧疾发作,已经无力再指挥作战。1949年3月底,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兼一野司令员彭德怀从河北参加完会议,返回西北指挥作战,途经太原,受中央之委派,代替徐向前指挥进攻太原战役。


   阎锡山早已丧失了决战的信心,但他早已打算好了后路。他指使心腹在南京建议代总统李宗仁,要阎氏到南京参加军事会议。南京的电报一来,阎锡山假装痛哭流涕,惺惺作态不愿离开太原。临走之时,指使山西省主席梁化之、太原守备司令王靖国、15兵团司令孙楚等人全权负责防守事务。这三个人受阎锡山多年培养与教唆,反共之心异常坚决。

   4月17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复徐向前、周士第、罗瑞卿电:“你们觉得何时发起打太原为有利,即可动手打太原,不受任何约束。”4月20日,彭德怀指挥参战各部队经过一个月的准备与休整,终于向太原城区发动总攻。


   经过两天激战,太原绝大部分城区都被我军攻克。为了不使太原城区遭受太大破坏,太原总前委一再敦促王靖国、孙楚、梁化之等残军3万余人投降,但这三人坚决反抗到底,誓死不降。我军做了两天工作完全是对牛弹琴,遂于4月24日发动最后的总攻,全歼残敌。王靖国、孙楚等高级将领及日本顾问今村岩田等人都被活捉,梁化之畏惧自杀。上午10时许,太原解放,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从此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