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林武在参观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时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每次视察山西时,都对大力弘扬太行精神作出重要指示。今天,我们再次瞻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就是要重温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牢记领袖嘱托,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转型蹚新路决心,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篇章。”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前提是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核心是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目的是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
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
任何一种精神的产生都有其精神主体和产生过程。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共同浴血奋战,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
从中国共产党的角度分析,太行精神主要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国的旗帜,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民族利益看成最高的利益,为把侵略者赶出中国,不计前嫌,把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动员一切抗日力量,使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共产党也成了抗战当之无愧的中流砥柱。
从八路军的角度分析,太行精神主要是以英雄主义为本色的革命精神。八路军东渡黄河到达山西,即刻投入战斗。平型关、雁门关大捷,夜袭阳明堡……据不完全统计,八年全面抗战中,面对强悍残暴的侵略者,八路军抗击侵华日军1/3至1/2的兵力,与日伪军作战约10万次,消灭日伪军125万多人,伤亡34万多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即使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依然坚持敌后抗战,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展现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将八路军锻造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人民军队。
从太行儿女的角度分析,太行精神主要是以奉献主义为基础的担当精神。皮定均司令常讲:“我们八路军的胜利,主要靠两座大山,一座是太行山,它是我们夺取胜利的根据地;一座是人民群众,他是我们夺取胜利的基础,我们的兵源、给养、情报都是从这座大山里来的。”太行儿女踊跃参军、无私奉献,节衣缩食支援抗战。14万人的武乡县,14600多人参加八路军,累计为八路军贡献240万石军粮、49万双军鞋、15亿公斤燃料。太行儿女在党的领导和组织下,筑起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综上所述,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就是要在新时代弘扬爱党爱国、万众一心,艰苦奋斗、英勇斗争,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
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要始终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文化成为山西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立法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山西省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条例》出台以来,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取得实效。建议制定《山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进一步规范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认定、保护管理、开发利用、全域统筹以及相关保障等,着力解决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粗放,配套设施不完善、文化展示单一、讲解队伍不强、资源挖掘不够等问题。
深入挖掘太行精神红色基因。加强太行精神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推动精神挖掘,打造太行精神现场教学、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等立体化教育体系,出版太行精神相关教材、书籍等。成立红色资源专门管理机构或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整合红色资源和研究力量,深挖太行精神史料和时代价值。
全力打造山西红色文化品牌。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既是唱响红色旋律、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要求,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品牌建设内靠精品,外靠推广。把《在太行山上》再唱响,打造山西红色文化龙头产品,提升红色文化精品路线,搭建红色文化研究平台,打造红色文化精品课程,加大红色文化推广力度,让太行精神等红色文化成为一张山西名片。
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
弘扬新时代的太行精神,目的是做好当下的事情。围绕全方位推进山西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山西新篇章,充分彰显太行精神的时代价值。
以太行精神激发动力活力。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把太行精神作为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全省党校、干部在线学院等主体班次课程,开展太行精神经常性教育。整合力量成立太行精神宣讲队伍,在全省广泛开展太行精神宣讲活动,鼓励和支持群众开展太行精神文艺创作等,让太行精神深入人心,激发干部群众转型动力和发展活力。
以太行精神助力产业转型。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更加持久的物质力量。要持之以恒优化产业结构,突出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培育一批甘于奉献、不怕失败的产业转型尖兵,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不断提升原创技术、核心技术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以太行精神促进提质进位。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高质量人才。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契机,以太行精神塑造山西软实力,深化省校合作,增强山西红色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软实力促进硬实力,建立中高端产业发展人才支持机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制定城乡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总结村级共同富裕经验,探索实现县域和市域共同富裕发展路径。(王林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