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10时,运城市盐湖区南城墙街上的菜市场虽已过了早高峰,但穿梭往来的人流仍很多。这个几十年前形成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了盐湖区府东街社区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盐湖区府东街是老城区的核心地段,历史上明清民国的盐商大户多居住在这里。这里的老屋街区,承载着运城人的乡愁,延续着这座城市的文脉。
“关爱普通群众的人多了”
记者见到毛冬兰时,她正在菜市场附近新开路的一间休息室里喝水。休息室里不仅有沙发、茶几、饮水机,还有微波炉、冰箱、雨伞、医用救济包等常用物品。在休息室门外的墙上,挂着“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的牌子。这里是盐湖区府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办公地点。
62岁的毛冬兰是盐湖区上王乡人,现在她是府东街社区环卫组组长,带着8名组员负责府东街社区内的保洁工作。每天早上4点多就要上街,晚上8点多才能回到家。
“现在正在创建文明城市,我们这片有个菜市场,人多车多,清扫保洁任务还是很重的。现在工作环境好多了,你看,我们可以在这里喝上热水,也有个歇脚的地方了,夏天热的时候,里面还有雪糕,我们可以免费吃的,现在关爱我们这些普通群众的人多了。”坐在沙发上的毛冬兰指着房间角落的冰箱说。
不仅是环卫工人可以免费吃,执勤的交警、送快递的小哥、城市的巡管员等等,都可以在这里停下脚步,享受片刻的安逸。
“公益带来更多快乐”
盐湖区府东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驿站”旁边的一间房屋,是“爱心发屋”,府东街社区的居民苗老先生正在里面理发,他是被家人用轮椅推过来的。在这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只需要1元钱就可以理发。
53岁的理发师张换珍,开了30年理发店,热爱公益,有空的时候就到社区的“爱心发屋”给老人和户外劳动者义务理发。
“做公益能给我带来更多快乐!”面对记者“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疑问,张换珍这样回答。
在盐湖区有很多志愿者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公益工作,他们由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企业员工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在校学生组成。
在盐湖区,仅仅是“爱心发屋”的召集令,就有50家理发店和109名精通理发技能的志愿者积极响应加入,今年已累计为老人、儿童、户外劳动者义务服务9700余人次。
“净想着给老百姓办好事”
9月10日上午9点多,准备考研的山西师大大四学生张兰贺,准时来到了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楼的“阳光学校”自习室里,开始他一天的学习生活。自习室里,还有几十名年轻人在这里学习。因学校搬迁而推迟开学的张兰贺,整个暑假都在这间自习室里度过。
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是全省县(市、区)级行政区面积最大的服务中心,四层楼的总面积达10000平方米。这里有影院、书房、爱心驿站、阳光学校、健身房、医疗室、心理辅导室、廉政教育室等,同时还有14家机关单位派驻的50余名工作人员在这里给群众提供必要的服务,服务功能多达32项,每天有超过20名志愿者在这里从事公益活动。
“我们的服务是动态的,哪些方面群众的需求多,我们就及时进行调整,最多的时候每天要接待2000人次;我们有志愿者网络群,每天会根据需要,在群里发布召集令,有时间参加的志愿者会做出回应的。”盐湖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刘海峰说。
“以前这里是个超市,现在变成这样了,各种娱乐活动场所还挺多的,现在政府净想着给老百姓办好事,就像墙上这句话说的一样!”78岁退休老人吕伍涝笑呵呵地指着“爱心发屋”墙上的一句话说。那面墙上写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吕伍涝老人看到的这些,仅仅是运城市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一小部分。
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上,运城市各级部门采取了积极的行动。由运城市委组织部牵头,全市依托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的“快递小哥爱心驿站”有201个、由运城市总工会牵头建设的“户外劳动者爱心驿站”有85个,由运城市委宣传部牵头建设的围绕中心城区、辐射城市东西南北的“河东书房”有10个……这些场所全部满足户外劳动者“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急可如厕、累可歇脚、饥可热饭、伤可用药”7项基本服务。
编辑手记:
一座城市的文明,从来不是林立的高楼和穿梭的车流,对普通劳动者的态度,决定着一座城市的高度。城市的管理者用心去爱着这里的人民,提供各种温馨服务满足他们的需求,这里的人民也用无私的爱,紧紧地拥抱着这座城市。
这是一座被爱融化的城市。(杨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