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严肃穆、清幽雅静的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二层,一场内容跨越一个多世纪的主题展览正在进行:“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由曾在日本留学的陈望道先生在浙江义乌老家翻译而成。”“这是瞿秋白根据俄英法文重新翻译的《国际歌》歌词,并在中共三大结束当天,指挥全体代表高唱《国际歌》,激发革命热情……”讲解员卢珊珊感慨道,“深入了解这段历史后,我才发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是多么波澜壮阔,其中的细节是多么惊心动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首百年,初心不忘。走进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是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
今年4月,北京市委党校联合上海图书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共同举办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在中国——文献中的百年党建”暨馆藏红色文献展。展览按照时间脉络分为六大部分,即“西学东渐——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初译介”“必由之路——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万象更新——建党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劈波斩浪——白色恐怖下传播真理的壮丽诗篇”“源头活水——延安时期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时代”“理论飞跃——新中国经典著作编译工作的整体推进”等,一篇篇详尽的史料、一幅幅真实的图片、一本本珍贵的图书,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在这些珍贵的党建文献里,有最早提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国报刊,第一个在著述中提到马克思名字的中国人,第一次报道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毛泽东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党中央关于加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工作的决定,三大全集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一个个时间节点,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起了一个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进程,讴歌了我国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理论家、翻译家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不畏牺牲、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
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马小红告诉记者:“为配合此次展览,北京市委党校图书馆拿出了珍贵的馆藏文献。展板中提到的图书,我们都尽量一本不漏地找了出来。”
在展馆的11个古籍展示柜和两个立式书柜里,既有李大钊撰写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新青年》月刊合订影印本)、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新青年》季刊合订影印本)等报刊文献,也有博古校译的《共产党宣言》、渤海新华书店1947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等180余本图书刊物。
“摆放图书时,我们在展示柜中反复测量、尝试,精确计算出最佳摆放位置,给观众最佳的观展体验。”马小红说,“这些珍贵的书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缩影,我们希望以书为媒,穿越时光隧道,让观众感受百年来无数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梦想与追求。”
截至目前,展览已吸引京内外40余个团体、6000余人次参观。北京市委党校把参观展览纳入每个班次的教学计划中,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课堂。看展的一位研修班学员感慨:“在那些风雨如磐的日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担起了救亡图存重任,让中国革命的前途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展览的文字和图片生动形象、丝丝入扣,尤其是介绍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时,我一下就联系起电影《革命者》和《1921》的部分情节。”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青年教师参观展览后表示,“今后我必须将党史国史的学习和讲授融入教学科研的全过程,永远听党话,跟党走!”
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袁吉富表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百年而朝气蓬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是一个爱读书、善于学习的党,是一个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党。”(张景华 李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