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促检查是推动工作落实的一把“利剑”。在开展督查时,应当注意多问几个问题,理清来龙去脉、找准堵点梗阻、有效清障破难,真正督出实效,让“利剑”生威。
多问“真的吗”
督查如办案,汇报材料好比“呈堂证供”,不可偏听偏信,不能妄下判断。只有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所听的“证词”多问“此话当真”,对掌握的“证据”多加“细细考证”,方能掌握真凭实据、查明真相实情。在一次安全生产工作督查中,市委督查室对安委办制作的《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隐患整改销号台账》中有关安全隐患整改落实情况进行了暗访核查,尽管台账中部分隐患记录已标注“整改到位”,但督查室干部“不以台账为准,只以眼见为实”,坚持到现场实地查验。经核查发现,有的隐患并未彻底整改,而是工作人员在整理汇总原始台账时,断章取义、错误理解原始台账信息,想当然地认为到了整改期限,隐患理当被消除,于是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填报“整改到位”,造成台账失实。情况被通报后,安委办立即组织核查,对台账中记录的隐患逐个现场复查、对账销号,并建立健全台账审核把关、隐患整改复核等机制,确保隐患彻底根除、台账准确真实。
多问“为什么”
督查中看到的情况、发现的问题往往只是表象,如果走马观花一番,不去循着表象刨根问底、追根溯源,只得其表而未得其里,就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只有敢于“打破砂锅”,多问“为什么”,再查深一层,才能揪出矛盾的症结,找准破题的关键。例如,我们在督查项目建设时,如果仅在形象进度上点到为止,指出一些“项目建设进度滞后”“项目进展较慢”之类的问题,督查效果则大打折扣,项目进度为何滞后仍是谜团。项目建设程序关联紧密、要素相互制约,征地拆迁、手续办理、施工环境、原材料供应、资金保障等,每个环节都影响着整体进度。要循着进度倒推,在计划与进度出现脱节的地方据果索因,才能查出项目推进到底卡在哪里、堵在何处。“把准脉”才能“开对方”,找到制约项目建设的瓶颈才能对症下药,为加快项目推进提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建议,这样的督查才是有实效的督查。
多问“还有吗”
通常,我们会突出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对象进行督查,但在这些有限的样本中发现的问题究竟是“个案”还是“通病”,还需多问一句“还有吗”。2020年5月,某街道发生一处小型山体崩塌,导致一户村民住宅的附属杂屋倒塌,虽然没有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引起了市委领导的警觉。因为此时全省已连续降雨多日,进入突发性地质灾害风险黄色预警范围,且5月14日一15日全省最大降雨量正位于该街道。我们立即来到事发现场,就事件处置情况进行督办,同时发现该户村民属于切坡建房户,但2015年建新拆旧后未纳人切坡建房户摸底统计表。只因房屋重建台账信息更新时,疏忽了这一“个案”,进一步调查,发现背后是摸底统计不到位的“通病”。浏阳山多地少,农村切坡建房十分常见,大部分切方量较小、离坡较远的切坡建房户没有摸底统计,这存在严重隐患。市委督查室向市委领导报告情况后,市委领导要求自然资源局牵头,对全市所有切坡建房户开展全覆盖、地毯式排查,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建立重点户、一般户管理清单,切实加强风险监管。
多问“怎么办”
作为督查人员,不能只督战不参战、只发令不冲锋、只提出问题不解决问题,而应当发问“怎么办”。基层是欢迎上级来督查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真正让基层反感的是督查人员的“高冷范”,程序过场一走了之、听取情况一笔带过、发现问题一票否决,实在让基层感到“心里拔凉”。2020年7月,市委督查室围绕“校园减负”走访了23所学校的110名学校班子成员,了解到学校行政事务多,是2007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遗留问题,乡镇撤销了教育机构,将相应行政职能划归至中心学校,导致学校班子成员既要负责行政事务,还要从教任课。在查阅省、市有关教育机构规格的政策文件,对比周边区县的做法后,市委督查室会同市教育局提出了实施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教分离的建议。2021年1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新时代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激发办学活力的实施方案》,促进了健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
多问“后来呢”
对督办的事项和发现的问题,不能向责任单位一交了之,应当多问“后来呢”,持续跟踪督促,并根据进展情况适时“回头看”,多杀“回马枪”,确保问题得到整改、工作落到实处。疫情防控期间,市委督查室联合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政府督查室等单位,以“四不两直”方式对疫情防控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了10次暗访督查,暗访结束当天立即下发督查通报,共通报问题128个。对通报的问题,市委督查室实行台账管理,要求各相关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于2日内整改到位并反馈整改情况。在后期暗访督查中,对已报告完成整改的问题进行复查,经实地复查确定整改到位后方予销号。通过实行复查销号,128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有力推动了各项防疫措施的落实落地。(戴高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