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章是要有气象的,不仅要筋骨强健、血肉饱满,还要气韵生动、气象不凡。没有一股子“气”和“劲”,文章会不够“提气”、不够“带劲”,难以更好地鼓动人心、打动人心。从读者来讲,评价文稿效果好不好,往往也作如是观。那么,这股子“气”和“劲”从哪里来?
对事业胸怀激情
激情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事业中油然而生的。我们人生莫大的幸运,就在于能够遇见火热的事业。
我曾在浦东工作,对此感触尤深。改革开放的如椽大笔,书写了这块土地气势恢宏的澎湃乐章。当时浦东开发刚8个年头,一切都是如火如茶,在这里注定见证时代,是让人不由得不激动的。在这块热土上蓬勃生长的事物,给了个人成长的天地,从事研究和起草文件的工作,身处八面来风的“好望角”,服务气象万千的新天地,没有理由不努力。我们的写作,是和浦东大地紧紧联系的,能够为之描绘、为之阐发、为之鼓动,能够看到那一波波思想的涟漪逐渐扩展为汪洋,一手手的妙棋逐渐地形成格局,那种躬逢其盛、参与其中的感觉,确实是令人欣喜、鼓舞。
后来到了市里,这种感觉愈发强烈。上海这座城市,就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我们是要用手中之笔写城市之变的,可以说墨迹连着奇迹。实践令人震撼,愿景令人憧憬,变化令人感奋,写作也应当是力透纸背、饱含激情、浓墨重彩的。
有了这样的触动,就能化被动为主动,不断接触新事物、感知新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我们不是等着别人来“喂料”,而是主动去寻求“养料”。对于基层创造的“楼宇党建”“公益服务园”“万有集市”“人工智能岛”等新事物,我们都主动去跟踪、研究;我们还创办了“老总沙龙”,邀请开发区的“掌门人”与我们“头脑风暴”,到最前沿的阵地去感受新鲜的“空气”;特别是对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跟他们的领军人物建立联系机制,经常对话交流,力所能及地推动回应他们“成长中的烦恼”。记得有一次听企业人员说:有些调研“解决问题就是生产力,不解决问题就是负担”;有些政策“看起来晦涩难懂,讲故事才精彩纷呈”。我们就此想办法、提建议,推动问题得以解决,并强化相关政策的解读,收获了各方的好评。
很多文稿之所以是大文章,就是因为很好传递了宏阔的视野、深邃的思想,具有上溯历史、洞察现实的纵深感,直指问题、直抵人心的震撼力。如果没有为实现历史宏愿而奋斗的赤诚与信念,没有为伟大事业而激动的热情和激情,是难以深切体悟“国之大者”、难以传神表达思想境界的。今天的中国大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精彩、自己的篇章。我们所看到的时代风景,有着捕捉不尽的素材、表达不尽的话题,我们应当以激情之笔,尽绵薄之力,书写好改革发展的壮阔图景。
对群众满怀深情
我一直记得,有位前辈讲起草大报告,一定要“幸福着人民的幸福,忧患着民族的忧患”,要有“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情怀。我们所写的文章,是要彰显人民的创造、回应人民的关切,要有鼓动人心、凝聚民心的力量,让群众产生共情、共鸣。没有这种情怀,缺乏真情实感,就容易自说自话、脱离实际、远离人心。
培养这种情怀,要多些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对群众的难点、痛点有真切的感知。尽管我们不可能天天直接接触群众,但凡事要想到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这样对很多问题的感受就不一样,判断就不一样。记得当时起草信访工作相关系列文稿时,面对很多信访积案亟待突破,我们感到强调方法虽然也很重要,但还是难以奏效。后来有针对性地强调了“三有推定”,就是对群众的诉求首先要作“有理推定”,对群众的问题首先要作“有解推定”,对群众的批评和意见我们自身首先要作“有过推定”。把这个理念和导向确立起来,大家思想上的疙瘩解开了,在认识问题上就少了技术判断、多了价值判断,在解决问题上也就少了畏难、多了主动,很多难题也就更容易寻求共识、找出办法。
培养这种情怀,必须更多地接地气,特别是要走到实践的场景中去感知、去体会。越了解真情实况,越能增进真情实感。比如“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理念,饱含着对人民的深情,指引着城市建设的方向。为了把相关文稿起草好,我们组织大家到黄浦江滨江区域看变化,听干部群众谈期盼。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切实感悟什么是我们城市要更好彰显的人本价值、人文情怀,什么是市民心中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好去处。有了真切直观的体验,写稿的时候就有了底气、有了味道、有了感染力。这也启发我们,要把各种文稿起草好,坐在办公室里是不行的,而要尽可能地走下去,看看实际情况究竟怎么样,听听干部群众到底在想什么,才能回应好大家的关心、关注、关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好文章。
把这种情怀表现好,还要求我们的文字表达多从受众的角度来考量,让干部群众爱听、想听。特别是讲话类文稿,就是要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大气明快。古人讲,“是真佛只说家常”。讲话稿要有思想的启迪、透彻的论说,但不能故作高深、晦涩难懂。关键是要把思想和思路明晰化,把学识和知识常识化,多把握事之常理、思考人之常情、写出人之常言。越是深刻的道理,越需要我们首先理解弄通,进而转化为干部群众容易接受的情理、事理,越鲜活、通透、直白的表达,越能发挥出实际效果和指导意义。
机关各类文稿的起草与群众息息相关,我们的文字一定要见人,我们的心中一定要有人。只有厚植对人民的情感,才能更好地为人民书写,推动各项决策、政策惠及人民,产生温暖人心、赢得人心的力量。
对团队激发才情
文稿写作要靠每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但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整个团队在战斗。
还在入门之时,我所在的团队就有个理念,叫“敬业深化专业,事业重于职业,激情带动才情,理想主导思想,集体提升个体”,一直深深感染和激励着我。
后来不断加人新的团队,始终和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涵养“求知若饥、虚心若愚”的心态,养成“无事不荒、有事不慌”的习惯,掌握“远学经典、近学范文”的方法,建好“八面来风、万木葱茏”的平台,强化“既会操作,也会操盘”的训练,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氛围。很多时候,工作是充满变量的,我们倡导提前量、高质量、正能量,努力做到“一声令下、雷厉风行,一日无为、三日不安,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一往情深、赤诚为民”。
这样的团队文化,日积而月累,习惯成自然,会让人受益匪浅。这里以调研为例:任务紧急的时候,我们强调要把一次的电话沟通变成深度的交流,拉近距离感,多听心里话,找到触发点;只要时间允许,每个稿子都要争取与相关方面特别是基层一线打交道,越是交流越能听到肺腑之言,甚至感受到难言之隐,越能捕捉到思路的闪光点、鲜活的好素材;调研前要带着问题有备而去,调研中要相互激发,调研后要趁热打铁,把每一次调研的成果运用转化好,这也是对调研对象最好的感谢和尊重。真调研、深调研,不仅是写出好文章的基础,也是造就好队伍的基石,可以说把学习新知、沟通协调、互动启发、思考判断、概括提炼、作风养成等都综合起来了。
特别是对年轻人来说,身处这样的团队,可谓是“超级学校”“研修基地”“孵化中心”。为了激发大家的激情、才情,我们通过评稿议稿引导比学赶超,还组建了青年人的诗社,支持青年人写作“网文”,同互联网新生代掌门人“结对”,担纲文艺创作的主角,在不断压担子中加快把他们培养成主力。我们鼓励大家展开奇思妙想,学会“寻找自己的句子”,写出自己的代表作,打造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形成独到见解、独特表达,做到眼界过人、见识过人、气质过人,能够厚积薄发、脱颖而出。(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