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论是党报的灵魂和旗帜,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导工作、沟通群众的重要手段,是党报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的新闻文体。因此,新闻评论成为党报的一大优势和“标配”。
党报新闻评论话语的影响力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久违的观点、崭新的话语形态,一篇新闻评论如同春日惊雷般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并由此拉开了新中国又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大幕。这场由党报新闻评论推动的思想解放运动,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倡导科学精神,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在大众的生活生产中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报连续刊发新闻评论,这些评论一方面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对中央及省、市党委的重要部署做好解读,对各级各部门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督促或提出建设性建言,发挥了号角、指针的作用;另一方面,以亲切有力量的话语讴歌英雄、致敬“逆行者”,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引导全民全社会依法行动,凝聚合力、众志成城夺取抗击疫情的最终胜利。这些凝结了对国家、人民和世界的大爱话语让新闻评论做到了有温度、有力度,产生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新闻评论话语转型的历史必然
新闻评论是现代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价值,没有评论的媒体是不完全的媒体,更不可能是有影响的媒体。适应社会变革、大众阅读变化而不断改进新闻评论工作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和党报的优良传统。其中,新闻评论话语转型处在显性位置,是直接和社会发生关联的纽带,也是实现传播效果、维护党报话语权的关键载体。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大众传播媒介与大众之间从事沟通的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新闻评论话语在党报话语体系中地位独特,新闻评论话语转型离不开话语方式、话语主体、内容呈现等方面的变化。
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包括党报新闻评论在内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加强话语方式的创新与转型。有了适应时代和大众要求的新闻评论话语,才能增进党报和大众的感情,才能促进新闻评论的有效传播。
改革开放以来,党报新闻评论加速发展,话语转型步伐不断加大。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话语风格全新的专栏评论。世纪之交,越来越多的党报开办新闻评论专版,话语方式更趋多元。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党报新闻评论深入探索话语转型。像《人民日报》的“任仲平”署名评论,更是独领风骚受到大众好评。一些省级党报、市级党报纷纷开设评论版,更新话语推出评论,话题从国际风云到社会生活,有宏大叙事主旨话语也有民间小事网络语言,不仅维护了党报的话语权,也实现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
新闻评论话语转型的路径
移动互联技术和社会转型加速,大众的媒介素养持续提升,党报的新闻评论必然更受大众关注。由于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和敏感性,新闻评论的话语权一直掌握在获得授权的新闻评论工作者手中。话语主体构成的相对单一在带来易于把控的优势之际也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如评论员认知有限,话语风格僵化,受众意识淡泊等。
当代大众传播媒介的用户正步入思想、观点消费增量的年代,客观上要求党报强化新闻评论和分析性稿件的供给。要想提供高质量的、分众的新闻评论产品,自然要求有更多的评论生产者,要突破目前多数党报话语主体单一的状况,不仅要强化党报评论员基本队伍建设,还要利用外脑组建社外评论员队伍,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建设评论员智库,形成强大的新闻评论策划与写作队伍,及时、有效地提供优质新闻评论。
话语主体转型就意味着新闻评论作者必须重新确定自己与大众之间的关系,要有“受众中心”意识,不能把自己当成唯我独尊的意见主导者,也能把自己简单定位在“传声筒”上,而要树立意见与情绪的引导者、交流者意识,注重从人文、理性等角度关注社会、关注大众。
话语转型就意味着新闻评论选择话语方式时一定要有针对性,要考虑传播语境的变迁。当代党情、国情、民情、社情都在发生变化,新闻评论话语方式必须贴近传播对象,明确其利益所求、心理所需、焦点所在等,放弃使用概念的“空对空”而应选择对位的话语方式,在稿件中提供事实依据、法理依据、情感依据,努力增强话语的感染力、说服力,进而让评论获得认同、形成共鸣、深入人心。
话语转型要求新闻评论善于设置议题,做好内容呈现。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决定大众对事物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影响其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大众对议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往往成正比。因此,在信息供给过载的当下党报更需要在新闻评论中设计好话语议题,必须踏着党的中心工作节奏走,充分考虑评论的时度效。
当代大众传播媒介在某种意义上进入了思想、观点竞争的阶段。在新闻信息超量供给的情形下,党报需要进一步壮大新闻评论,推进话语转型,修补传统评论话语与大众语言的断裂、错位,进而促进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社会舆论,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大同日报社 兰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