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轶事

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

来源:《山西农民报》2020/11/27 2020-11-30阅读170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朝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相当于古代的中央大学,为朝廷输送了大量经世之才,同时也接纳外国留学生,在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子监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代以前,国子监隶属礼部,清代由皇帝亲自过问。顺治九年(1652年)清世祖亲自视察国子监,世称“临雍讲学”,后世沿袭此制;康熙时重修国子监,亲自题写“彝伦堂”匾额;雍正时将国子监南面142间官房拨予做学舍,即 “南学”;乾隆时建辟雍,高宗亲临,举行了隆重盛大的讲学典礼,其临雍之仪、讲学之礼又为历代沿袭。如今,乾隆皇帝御书“辟雍”金字仍高悬在殿堂正前方。


  辟雍一词来源于周代,最早见于青铜器“周邢侯尊”(麦尊)上的铭文。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也多次出现。辟雍原意是周代修建的以筑台圜水为特征的园林环境,是天子礼制活动的重要场所。乾隆帝在《御制国学新建辟雍圜水工成碑记》中表示,北京国学自元、明以来虽有“国学”之名,却无辟雍之实,临雍讲学也无辟雍可临,名实不符。修建辟雍是为了重视教化,名实相符,复古而不泥古。


  国子监的最高领导为管理监事大臣,直接对皇帝负责,不过一般只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


  明清国子监除了担负培养国内人才的职责,也是全国唯一可以接收外国留学生的学校:琉球、日本、朝鲜、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学生,都曾在国子监读书,其中以琉球留学生最具代表性。琉球(今日本冲绳)曾长期是中国的藩属国,与中国往来密切,见诸史籍。自琉球中山王察度主政后,交流更加频繁。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察度请求送王子孜每、阔八马来华学习,太祖皇帝允准并诏令在国子监内专设王子书房。此后,琉球派遣学习成为定例。清朝沿袭明制,继续接纳琉球陪臣子弟入学。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帝批准了琉球中山王尚贞奏请四名陪臣子弟入国子监学习的请求;同时,诏令礼部和国子监专设琉球官学,选派得力教习、助教等官员,负责教学和管理,这也成为清代首批入国子监学习的琉球官学生。此后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最后一位琉球官学生回国,清代共有9批琉球官学生到国子监学习。


  琉球官学的学制一般是四年,入学后,首先进行的是入学教育,主要内容是当时的形势,中国、琉球的地理知识,并教以学习方法,端正学习目标。之后才能学习正课,正课主要讲授孔孟著作,程朱理学等儒家经典,学习课程由浅及深,先学《小学》启蒙,次学《近思录》入门,再学《四书》《五经》。


  潘相是清乾隆年间的琉球官学生教习,他将任教期间撰写的类似教案的内容和与学生的问答等教学体会写成《琉球入学见闻录》一书。潘相强调求学最重要的是端正学习的动机,树立学习的志向,即“学莫先于定趋向”。书中详细记载了琉球官学的学规,如每日早起需沐浴更衣,听讲后要临字帖,作诗词。琉球官学生回国后有的成为经世之才,有的担任了琉球国的要职,比如蔡世昌官至国师,郑孝德从事朝贡外交,历次作为陪臣前来中国。(李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