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寒冬腊月,82岁的张蔚珍本应在儿女城里的家中,尽享天伦之乐。而他却与老伴儿守在陈家沟村一隅的旧式小院里,静静等待一个消息。
北京时间17日晚,太极拳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从牙买加首都金斯顿传来。和许多陈家沟人一样,张蔚珍很欣喜,但不意外。
太极拳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
“人人都知道,陈家沟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张蔚珍,陈家沟在任时间最长的村支书,说起陈家沟往事,神采奕奕,声音格外洪亮。
据《陈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合家迁至常阳村。这个位于黄河北岸清风岭上的小村庄,远方便是伊洛河与黄河交汇处,一清一浑的两股河水形成天然太极图。因河水冲击,村内有多条大沟,随着陈姓繁衍,改名为陈家沟。
“为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张蔚珍说。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顺着张蔚珍的指引,穿过村中街巷,来到王廷大街南段的陈德瑚故居,后院一角便是杨露禅学拳处。当年,10岁的杨露禅在清代翰林院待诏陈德瑚家中药店做仆。正逢陈长兴在陈德瑚家开办武学,杨露禅便趴在墙院外的高地上偷学。
“陈长兴发现后,见杨露禅有习武天分又人品端正,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准许他学拳。杨露禅最终投身陈长兴门下,苦练拳法,成名成家。”张蔚珍说,此后,太极拳由陈氏一家独得之秘,逐渐衍生出诸多流派。
可谁曾料到,自太极拳创世几百年来,都是往外传拳的陈家沟,会有从外引进太极拳的一段特殊年代。
1941年,河南遭遇前所未见的蝗旱之灾,陈家沟也未能幸免。加之时局动荡,为讨活路,大多数人都背井离乡逃荒。“活命都成了问题,自然无人再去练拳,我小时候都不知道什么是太极拳。”张蔚珍说。
穷习文,富学武。新中国建立后,陈家沟人终于安居乐业。60年代,陈照丕、陈照奎等在外陈氏太极拳传承人还乡教拳,陈家沟重兴习拳之风,涌现出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等一批闻名中外的太极拳大师。
1978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友人时挥毫题词“太极拳好”。随着中国逐步向世界打开大门,到陈家沟寻根问祖,成为全球太极拳弟子心之所向。这里,老幼妇孺习拳成风。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的练功场馆、表演场地,记者看到许多青少年甚至儿童,或整齐列队,或三五成群,在教练的指导下,一招一式地习练传统太极拳法。柔缓轻灵,螺旋缠绕,翻腾跳跃,拳击掌劈,呐喊声和喝彩声不绝于耳。
这所筹建于1980年的太极拳专业培训学校,是一所集文化、太极武术教学于一体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并设有中专、高中、大专学历认证。学校现有学员200余人,大多数为16岁以下的青少年。
数百年沧海桑田,陈家沟至今保留着20多处太极拳名师传艺授业故居。3000多人的小村庄,有太极拳学校3个、家庭拳馆40多个和拳师800多名。
放眼世界,太极拳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习练者达数亿人之多。共享太极、共享健康——不仅仅是陈家沟人代代相传的接力,也激起了世界人民的热情。
太极拳申遗成功后,陈家沟任重道远。作为太极拳的起源地,陈家沟将以其优秀的文化基因,彰显传统生命健康知识与实践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陈家沟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还是未来的。这部太极拳史正在我们身上延续。(桂 娟 李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