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轶事

古人节俭成制度

来源:《运城晚报》2020/12/23 2020-12-23阅读124

      《朱子家训》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他们当年如何节约粮食、惩治浪费行为呢?


      宋朝节俭成制度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方面经济文化比较繁荣,另一方面对外关系一直表现得较为软弱。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宋朝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崇尚节俭。


      宋朝多数皇帝骨子里似乎都有一种节俭的天性,有着节俭国用、不敢奢侈的传统。


      赵匡胤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家教较严,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


      一建国,赵匡胤就开始带头过起了“紧日子”,宫室内一切从简,“皆尚质素”,窗帘用廉价的青布,平日衣服和一般的小吏没有多大差别,宫女太监也只有300余名,后来觉得浪费,又遣散出宫50余人。


      宋代的节俭国用形成了制度,其宫廷开销、祭祀支出、赏赐大臣等方面都要求节俭。


      据记载,宋宁宗中年节食惜福,每次喝酒不超过3杯,下酒菜不超过5道。


      为了提醒自己健康饮食,宋宁宗还做了两块小屏风,一块写着“少饮酒,怕吐”,一块写着“少食生冷,怕痛”。宋宁宗在宫里散步,两个小太监背着这两块小屏风走在前面,时刻提醒宋宁宗。


      宋高宗晚年,别的地方奢华,饮食上还是很俭省的。


      据记载,他晚年早上和晚上两顿正餐(宋朝人认为午饭不是正餐),主食是米饭和馒头,菜只有一道煎肉。


      明朝万历皇帝叫停“轮转宴”


      明朝对任意浪费、糟蹋粮食的行为会有惩治。


      明代余继登《典故纪闻》中记载,明成祖朱棣一日上完早朝后巡视皇城,见太监用白米喂鸡而勃然大怒,他训斥曰:“此辈坐享膏粱,不知生民艰难而暴殄天物不恤。论其一日养牲之费,当饥民一家之食,朕已禁之矣。尔等识之,自今敢有复尔,必罚不宥!”糟蹋粮食的太监随后被重打20板并枷号半月,以示惩罚。


      万历年间,京城的酒楼悄然兴起“轮转宴”,即官员之间请客时,为了显示身份,每次上四碟八碗十二道菜,待品尝后撤下,再上一轮,循环往复。所上菜肴大多吃不了几口就被倒掉。


      万历皇帝知道后震怒:凡被查实浪费钱粮的官员一律重笞,并予以革职,永不叙用。


      清朝康熙严禁“烧锅酿酒”


      《清宫逸事录》中说,一次,道光前往香山健锐营巡视,发现很多八旗兵丁的宅院养猫养狗养鸟,那些猫食狗食鸟食多为小米、鱼肉骨头等,十分浪费。道光十分生气,当即下令:“即日起,健锐营总统大臣、翼领、翼长罚俸半年,兵丁俸银、俸米减半!”


      清代雍正皇帝为节约粮食费尽心思,曾针对剩粥、剩饭的处理和浪费粮食现象,下了两道旨。雍正二年,雍正下旨:“谕膳房,凡粥饭及肴馔等食,食毕有余者,切不可抛弃沟渠。或与服役下人食之,人不可食者,则哺猫犬,再不可用,则晒干以饲禽鸟,断不可委弃。”雍正五年,他再下旨,强调“上天降生五谷,养育众生,人生赖以活命,就是一粒亦不可轻弃。即如尔等太监煮饭时,将米少下,宁使少有不足,切不可多煮”。


      清朝节约粮食还体现在禁止烧锅酿酒上。康熙二十八年,因山海关外发生旱灾,而“彼处蒸造烧酒之人将米粮糜费颇多”(民间大肆酿酒而导致粮食浪费),康熙特命户部侍郎赛弼汉前往奉天,会同将军、副都统等严加禁止。康熙五十四年(1715),康熙特别召见直隶巡抚赵弘燮,再次强调严禁烧锅酿酒,并对失察官员加以重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