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四年,唐太宗不仅在国内全面恢复经济,在国防战线上更是积极拓展,搬掉了中原背上最大一块石头,这便是攻灭东突厥。
突厥是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北朝时期开始崛起,控制了东起辽海、西至里海、南自蒙古戈壁、北达贝加尔湖的广大地区。隋文帝杨坚设计将其分裂为东西两部,各个击破。但隋末战乱,东突厥乘机复兴,中原群雄纷纷向其称臣,高祖起兵时亦不能免俗。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唐太宗刚登上皇位,东突厥颉利可汗就带领十万铁骑打到长安城下。唐太宗把长安金银搜罗一空送到突厥大营,才换来突厥退兵。视此战为奇耻大辱的唐太宗,于当年九月带领禁军将士在显德殿练习骑射,带动大唐军队整军备战。
贞观三年左右,形势和力量发生有利于唐朝的变化。唐朝国力回升,军力增强;草原连年大雪,颉利横征暴敛,突厥日渐衰落。是年冬天十一月,唐太宗决定开战,命李靖、李勣、薛万徹、柴绍等人率领十万大军,四路同时进攻,于贞观四年二月大破东突厥。三月初三,北方各族首领给唐太宗献上“天可汗”尊号。唐太宗豪情壮志,写下《饮马长城窟行》: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
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
全诗慷慨苍凉,开唐朝边塞诗风气之先。唐太宗在末句“荒裔一戎衣,云台凯歌入”表达的四夷宾服理想,不久便成为现实。攻灭东突厥后,唐朝接连打败吐谷浑,收复高昌、焉耆、龟兹,设置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对西域的统治。
欲治兵者,必先治将。贞观时期能在对外征讨中取得重大进展,得益于唐太宗善于御将,与大将肝胆相照。李勣“尝得暴疾”,需胡须做药引。唐太宗听闻,剪下胡须为李勣入药。李勣“顿首出血泣谢”,唐太宗抚慰道,“为社稷,非为卿也,何谢之有!”是为“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唐太宗解决东突厥和西域问题后,立刻将目光投向侵占中国辽东地区的高丽政权,于贞观十九年二月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丽。
阿史那思摩本为东突厥贵族,对颉利可汗忠贞不二,君臣一同被俘。唐太宗赏识思摩忠心,任用其为右武卫大将军。贞观十九年五月二十九,思摩跟随唐太宗征讨高丽时“中弩矢”。唐太宗亲口为他吸出瘀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
贞观十九年征讨高丽之战,虽未实现收复辽东全部“中国之地”的战略目标,但斩杀高丽四万军队,攻取十座大城,迁徙七万人口回归唐朝,极大地削弱了高丽国力,为后来唐高宗解决东北问题奠定了基础。
征讨高丽后,唐朝又消灭薛延陀,最终重建以其为主导的东亚、中亚国际秩序,领土东起大海,西到焉耆,北界沙漠,南达林邑,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大唐声威远播,贞观之治呈现全盛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