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山西省稷山县出现了一位轰动朝野、感动天下的人物,其嘉行义举竟连当时的康熙皇帝亦闻之动容。这个人,就是万里寻弟的吴绍先。
吴绍先,本名伯宗,绍先即其表字,出生于稷山县汾北吴城村一个农民家庭。吴绍先幼年时期曾跟随担任塾师的祖父研习《论语》,颇能记诵。其吴家祠堂的“合敬同爱”木匾族训,也使他印象十分深刻。后来,他的家庭屡生变故,先是祖父故去,后又是父母不幸早亡。本指望祖母把他们兄弟三人抚养成人,谁料她也身染重病,奄奄一息。祖母临终前,将吴绍先的两个兄弟托付于他。此时,绍先方满 13 岁,二弟伯祧 5 岁,三弟伯乐仅仅 1 岁。
亲人接连亡故,撇下三个孤儿,吴绍先和两个弟弟的境况好不凄惨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怜绍先他以少年弱肩,过早地挑起抚养幼弟的重担,整日为全家人的吃穿而辛勤奔波。亲友和邻居们都十分同情和怜爱这三个苦命的孩子,一起张罗着给绍先提了一门亲事,早早娶媳进门。家里总算有了个缝衣做饭、照看幼弟的,绍先这才稍稍安下一颗心。
为维持全家人的生活,吴绍先农忙时在地里辛勤耕作,农闲时出门给人拉大锯解木板赚钱,很少有时间待在家。两个幼弟任性调皮,经常溜出门去到处贪玩,吴绍先妻子为此常常劝导、责备他们。但两个幼弟出于孩童天性不想在家里多待,得空儿就溜出村外玩耍,有时候就往化峪镇梁村舅家跑。舅家也很贫寒,舅母见这两个外甥衣服单薄,就在他俩的膝肘处缝些破棉絮,给他们一点吃的东西,然后催促他们赶快回家,以免兄嫂在家惦念。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康熙二十八年的一天,吴绍先从田间干活回来,忽然发现三弟伯乐出门玩耍,竟一直没有回家,急忙向邻居亲朋询问,均无消息。吴绍先心急如焚,寝食不安,撇下家里的一切活计,不分昼夜去寻找三弟。后来打听到,三弟被当地浮屠寺的和尚拐卖到闻喜一带。
吴绍先当即向衙门状告浮屠和尚。经过县官当堂讯问,果然是和尚所为。但三弟伯乐已被辗转拐卖,究竟被拐卖到何处?卖与何人?这个和尚却茫然不知。官府对此也不想深追细究,而和尚乘机也逃之夭夭。吴绍先又急又气,只得孤身一人徒步上路,四处寻找三弟伯乐。
他先在全省各州县寻找,后又到陕西、四川、湖北、直隶 (河北 )、河南、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苦苦寻找,到处打听三弟的消息,遍求不得,心犹不甘。苦于盘缠无几,食宿困难,他便扛上大锯,边给人做活挣钱,边四处托人打探三弟踪迹。有时实在找不到活干,盘缠也已花光,他只好暂且回乡,向亲友筹借些许银两,便又匆匆外出,继续自己的寻弟之旅。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一天,吴绍先身上的盘缠花光、本人又中途患病,只好拖着疲惫之身返回家中。刚进门,就又得知,二弟伯祧也被人拐骗,不知去处 !悲愤交加、伤心至极的吴绍先,当下如雷轰顶,昏倒在地。醒来后,他跌跌撞撞跑到祖母坟前,号啕痛哭,并对天发誓 :找不回两个弟弟,誓不回家 !
第二天一大早,吴绍先又一次扛起大,带上妻子连夜赶做的干粮和家中仅有的银两,再度踏上前途茫茫的寻弟之路。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他顶严寒,冒酷暑,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见人就鞠躬作揖,问讯,打听,一次次地失望,又一次次地希冀。 白天他转遍街舍肆市苦苦寻觅,夜晚歇在旅店,难以入眠,就凑近如豆灯火,“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和“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等语句时,他不由得想起父母的生前教诲和祖母临终嘱托,深感自己没有看护好两个弟弟,有违高堂遗志,不由得又悔又愧,自责不已,失声痛哭……旅店的店主和客人们被他的哭声惊醒,纷纷前来询问,吴绍先悲痛地对众人哭诉道:“吾本有弟,无弟则一刻也无生人之趣耳!”大意是说:“我本弟兄三人,现在两个弟弟都失踪,找寻不见,剩下我一个,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呀!”听罢吴绍先痛诉衷肠,大家都深表同情,好言安慰。
吴绍先为寻弟,花光了身上所有盘缠,无奈何卖掉大锯,沿路乞讨,边走边问。苍天不负有心人。吴绍先苦苦寻弟的第 15个年头,即康熙四十三年,他终于从一个北方人那里打听到,三弟伯乐被卖到京师一位高姓官宦人家当差。
吴绍先喜出望外,又千里迢迢赶到京城,几经周折,找到时任别驾(四品官)的山阳人高鲁瞻府第,果然见到了三弟伯乐。此时伯乐已年及二十,高府一向待他很不错。当得知吴绍先多年寻弟矢志不移的决心和饱尝艰辛的经历后,那位高鲁瞻深受感动,当即答应吴绍先:等你找到二弟伯祧时,我一定让你兄弟三人相偕返乡。同时又向吴绍先赠送银两,以作盘缠。
吴绍先在高府小住期间,忽然听到一个消息:他的二弟伯祧托人给家中捎去口信,言称自己被人拐卖到关外宁古塔做苦役。吴绍先一听此讯,放声大哭。当下他思弟心切,急欲起程寻找。伯乐急忙劝阻他道: “听人说宁古塔路途遥远,气候寒冷,你在这里歇息数日,再去不迟。”绍先坚定地说 :“我早一天寻到伯祧,他就少受一天苦役,实在等不得 !我若找不到他,不归乡,你嫂子和侄儿们就托付给三弟你照管吧 !”
告别了三弟伯乐,吴绍先离开京城,出了山海关,直奔黑龙江省的宁古塔。宁古塔处于东北极其寒冷的地带,人们形容这里的冬天易使人“烂胛、堕指、裂肤”,清朝政府特选择这里关押各地押送来的罪人。一般人提及宁古塔时往往谈虎色变,更不敢涉足此地。吴绍先历经 9 个月的艰苦跋涉,才赶到这里,并辗转打听到二弟伯祧已被当地一个姓阎的庄头掠为家奴。吴绍先当即找到那个阎庄头,谁知此人是个恶霸土棍,一听吴绍先问他索人,先是摇头拒不承认曾掠去伯祧,后又恼羞成怒,命下人把吴绍先痛打一顿,赶出门去。
吴绍先在附近旅店卧床养伤一月有余,又来到阎庄头家要人。这次阎庄头更下毒手,把吴绍先几乎打死,才命人抬出大门,扔在街口。吴绍先悲愤呻吟,“号诉如初”。路人经过,都表示极大的同情,但又慑于阎庄头家的淫威,也都无能为力。
吴绍先远在他乡,举目无亲,只得另寻时机。他忍饥受冻,乞讨为生,在阎庄头家门口等待了两年有余,矢志不移。至此,阎庄头这才对他说了实话 :因伯祧总想伺机逃跑,阎庄头一怒之下,把伯祧送进宁古塔作了劳役罪犯。
吴绍先想面见管辖罪人的将军,但知道这里出入查问极严,不好轻易出入,便心生一计,假意对守关兵卒说 :“我是将军的一位亲戚,有家书捎给他。”守关者信以为真,把他放了进去。
见到将军后,众人皆跪拜在地,而吴绍先却站立不跪,昂然扬首,眼光直扫将军。那将军平时受人恭维,狂傲至极,一见眼前这个人如此轻慢,勃然大怒,喝令手下人把吴绍先按倒在地,左右开弓,打得他血流满面。
吴绍先毫不畏怯,从容不迫地对将军说 :“小民并非与将军相抗,是我见到掠我弟、奴我弟者,都是王法不饶的恶人、坏人,如今却衣冠楚楚,平身侧立于将军您的一旁, 确实不公也 !小民二弟伯祧,良家子弟,为奸人诱掠,以致十八年骨肉分离,可谓人间惨剧也 !今我万里奔波,舍命寻弟,将军您不但不急明民冤,反而以罪囚相待,毒打诘讯,所以小民实实不服 !
这一番义正词严的话,顿使将军有所醒悟,当下便急命手下人查阅役奴名册,放出伯祧和绍先见面。兄弟二人且悲且喜,相拥无语,唯仰天大哭而已……”
此时,宁古塔一带正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吴绍先兄弟二人归心似箭,毅然登上返乡之路。终日行走在冰雪之中,身体冻僵了,脚趾冻坏了,但他们依然在地上匍匐爬行。又经过近 10 个月的艰辛跋涉,兄弟三人终于在京城会面,一块结伴返乡。
这时,已是吴绍先当年离开家门踏上寻弟之旅的第 20 个年头,即康熙四十八年正月了。他的足迹遍及全国 17 个省,行程数万里,受尽常人难忍之苦,终于实现了自己在祖母和父母坟前发下的誓愿,兄弟团圆,相偕回乡。后来,他的三弟伯乐因在京城别驾高鲁瞻府上当差时德才出众,深受高府信任和喜爱,高府便荐他到西京、山东等地做事,并曾任云南巡抚衙门署理。但他思兄心切,不久又弃官返里,兄弟三人再度团聚,为此乡民在本村西门外关帝庙唱戏三天以表祝贺。
吴绍先万里寻弟的传奇经历,感天动地,世人惊叹。此事传到京师,康熙皇帝闻听后,颇为赞许,特命官府召吴绍先兄弟三人进京,钦封吴绍先为“义民”,并御赐锦匾一块,上题“兄弟孔怀”;时任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李光地著文《纪吴伯宗寻弟事》,高度赞扬他的“孝悌”高风;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亲自面见吴绍先并邀至府内长谈,为他写了 76 韵五言诗《稷山义民寻弟诗》,盛赞吴绍先“力田之夫,犹有唐尧虞舜之风”。吴绍先偕弟返回山西省,山西太原总捕同知赠匾“至性寻弟”。《清史稿》也将吴绍先的事迹载入其中。民国十二年(1923 年),稷山知事郭象蒙又将吴绍先的事迹呈报山西督军兼省长阎锡山,阎即命在稷山为吴绍先建亭并雕像。石亭建于县城西关,名曰“义民亭”,亭前石匾刻着康熙所题“兄弟孔怀”,亭中竖石碑一通,正面刻着稷山县长郭象蒙撰写的“稷山吴绍先义行碑”碑文,左右两侧刻有李光地、陈廷敬的诗文,碑旁为吴绍先的石雕坐像。据郭象蒙所撰碑文称,建造义民亭共用了公私款大洋五百余元,其中约五分之一是吴绍先后裔捐助的。1960 年县城扩建时,将此亭拆除,石碑和坐像移至青龙寺博物馆保存至今。名剧《桃花扇》作者孔尚任,当时应聘撰写《平阳府志》,听到吴绍先事迹后,特代表平阳知府赠匾“名高荆树”。(宁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