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轶事

薛瑄的为学之道

来源:《运城晚报》 2021-08-05阅读145

      瑄七八岁时,侍先君子左右,闻其称古之人某为大儒,今之人某为伟士,因窃自私记于心,曰:“彼亦人耳,人而学人,盖无不可及之理也。”其时,瑄虽有志于是,顾方属对偶,习声诗,而尚未知所以为学也。


      又六七年,先君子见可教,遂授以四书及他圣贤书,曰:“此为学之要也,汝其勉之!”


      瑄拜受所教,遂发奋笃专于诵习,昼不足则继之以夜,夜坐倦则置书于侧,而卧阅之,或有达旦未已者。至于行立出入起居饮食,不讽诸口,则思诸心。虽人事胶扰,未尝一日而易其为学之志也。


      如是者积十余年,然后若有以察夫圣贤千言万语之理,无不散见于天地万物之中,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统会于此心微密之地。


      自是以来,澄治源本,而恒惧夫邪虑以淆之;笃专修习,而不敢以他好夺之。积之既久,间因以其中之欲发者,发而为文辞,则但觉来之之甚易,若或有物以出之于内,而迫之于外也。


      其后以先君子命,从试于有司,一往即得之。仰希大儒伟士,虽不敢及,然韩子所谓“在进士中粗为知读经书者”,窃以为近焉。


      今退居又六七年矣,中间遭值大故,哀痛悲伤之余,尚惧顽愚荒怠,以负先君子之大训,因时取向时所授书,而温绎之。但觉意味之愈切,理趣之愈深,盖有得于心,而不能形诸言者矣。此瑄之所以自少及长,凡勤苦仅得,而犹不敢自已者,此也……


      秀才杨进道是河南省河内县人,为人好学并尊师重道。


      薛贞未任河内教谕时,杨进道就专程向薛贞请教过。薛贞任职河内时,杨进道更是朝夕过从。同时,他和薛贞的儿子薛瑄也很熟悉。


      薛贞在河内县病故,薛瑄要回寓居地荥阳准备行装,然后护灵回乡。杨进道则一路帮忙,历尽千辛万苦。当时秋雨连绵,道路泥泞,杨进道跟着薛瑄,泥行三十里,水行十余里,确实是很不容易。薛瑄葬父之后回荥阳探母,杨进道又从河内赶过来,陪了薛瑄一个多月,朝夕请教。


      薛贞是个穷教谕官,薛瑄是个穷进士,父子俩无权无势,只有一肚子学问,而杨进道十分“巴结”,主要是冲着学问来的。但杨进道的请教目的,主要是如何考上举人、提升文采——和薛瑄的追求是不太一样的。


      所以,薛瑄在守孝期满、即将赴京任职之际,很认真地给杨进道写了一封信,回顾双方的深厚感情,畅谈自己的为学之道,以校正杨进道的求学方向。


      薛瑄出生于教育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做教育的,家庭书香气氛浓郁。七八岁时,薛瑄听见父亲称赞古今的大儒伟人,心里十分向往,给自己定下一个追求的目标。他想,那些大儒伟人是人,我也是人,以人学人,有什么学不会的呢?但七八岁的小孩子,平时学的都是识字、写字、平仄对偶,还谈不到圣贤之道。所以,薛瑄虽然立了志、有了想法,但并没有立即开始学。


      到十五六岁时,薛贞见薛瑄的基本功课学得差不多了,这才开始教他《四书》和其他圣贤经典,并鼓励他,要学大儒、学伟人,就要从这些经典开始。


      薛瑄小时候就有神童之誉,天资很高,但到了具体的学业上,他走的仍是刻苦攻读之路。用他的话说,是白天读了晚上再读,坐着读累了就躺下来读。有时候,躺着看书能看到天明。其他的课余时间,要么是嘴里念叨,要么心里思考,时时刻刻都不忘读书。不管杂事多不多,他成天就是这个样子。


      这样学了十几年,人也快三十了。薛瑄的心得是什么呢?他先把书本知识落实到了生活,发现经典道理散见于天地万物之中。然后又把生活知识落实到了内心,发现天地万物之理能够统会内心微密之地,也就是把经典、生活、内心三者打成了一片。


      有了这个心得之后,薛瑄继续前进。一方面治理自己的内心,防止邪念萌生混淆圣贤理想;一方面继续读书,防止其他爱好干扰学业。


      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自己有了创作文章的欲望,内心有些想法,好像喷薄欲出,要形成文章。形象地说,就好像心里有一股力量把文章往出挤,外头有一股力量把文章往外拉,好比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因为父亲的命令,一向不喜欢科举的薛瑄终于去参加了考试,第一年秋天乡试,就考中了河南省解元,第二年春天参加会试殿试,考中了二甲进士。所谓“一往即得之”,没有考第二回。这个成绩非常好,算是个奇迹。但薛瑄谦虚地说,和古代、当代那些大儒伟人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基本上算是韩愈所说“进士中稍微懂得经书”的那种人了。


      薛瑄中进士之后没有急着做官,而是回乡侍奉父亲去了。当时薛贞正在丁忧,薛瑄就陪着父亲守孝。守孝期满,又陪着薛贞到河内上任,到北京述职。紧接着薛贞病故,薛瑄就继续守孝。有六七年时间,薛瑄处于这种退居的状态,他把时间继续用于读书思考,用谦虚的说法,是温习过去的功课。


      这一时期,他的心得又不同,感觉经典意味愈切,理趣愈深。他的内心有很多感受,奥妙得无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


      在书信的最后,他奉劝杨进道,不要把科举和文辞当成是追求的目标,而应该专心研究经典,弄通经典的道理,把经典落实于生活实践。如果真把经典搞通了,科举考试的八股文章自然是通的,考个举人进士自然不成问题,以后做官理政也不成问题。


      杨进道仰慕薛家父子,大概和薛瑄的一举得中有关系,认为薛家有什么八股秘法。薛瑄给杨进道开示的道理,是让他不要关注八股,而把精力用在经典上,舍末而求本,本立而道生。


      杨进道秀才这个名字,只出现于《薛瑄全集》中,说明他后来很可能没有中举做官,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别的痕迹。薛瑄给他讲述的为学之道,应该是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或者是起作用了,但仍没考上。(王振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