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轶事

不可撼动的精神力量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0/10/16 2020-10-16阅读142

        70年前,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踏上朝鲜战火燃烧的土地,准备迎击强大的敌人。


        人们说,抗美援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国之战”。原因何在?


        历史已经给出答案——不经历伟大斗争,哪里会有一个伟大的国家?支撑伟大斗争的,不仅需要物质力量,更需要精神力量。精神上强,才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


        一


        初入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轻步兵为主,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实力悬殊而又非常陌生的立体战争。38军是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之一,时任该军副军长的江拥辉在回忆录《三十八军在朝鲜》一书中写道,刚入朝鲜时,遇到了奇怪的景象:白天路上非常平静,一切似乎都在沉睡,但是到了晚上,公路上突然恢复了生机,人流汹涌,车辆拥挤,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市街,吵吵嚷嚷,难得宁静。


        这奇怪的现象,都是因为白天美军飞机十分嚣张,见人就炸,江拥辉写道:


        “逃难的群众中夹杂着三五人一伙、十多人为伍的小股人民军,他们见到我们很高兴,询问我们的第一句话就是:‘东木(同志),边机以梭(有飞机吗)?’他们最关心的是我们有没有飞机参战,似乎靠步兵武器是打不胜这一仗的。看来美国空军的淫威,正在摧毁北朝鲜的交通、城镇,而且也正在摧毁人们心中的防线……”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人民军队,此前不是没有经历过敌军空袭,但是,朝鲜上空的美军飞机,凶悍无比,给志愿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美军步兵的武器,也比志愿军领先一个时代,大海里,还有他们的军舰巨炮。


        这是一场极不对等的战争。但是,“专打精锐,专收王牌,专治不服”,志愿军战士打出了让对手百思不得其解的“谜一样的东方精神”。他们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一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胜利,不仅极大地激励了国人,更让整个世界对新中国刮目相看,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曾回忆说:他当时在东欧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志愿军取得“清长大捷”收复平壤的消息传来,几千名世界各国与会代表集体鼓掌,为新中国高声欢呼,时间竟长达十余分钟,实为国际会议中极其罕见的景象。在沈阳接受改造的日本战俘,一些此前拒绝接受改造的顽固分子,开始变得老实了。而在日本,朝野上下,对中国多年的“支那”蔑称,一夜之间消失了。


        感受最为深刻的,当属扬言要“饮马鸭绿江,回家过圣诞”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即使在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后,他仍然不相信中国敢出兵。朝鲜一役后,麦克阿瑟的心理阴影,估计比朝鲜半岛还大,晚年的时候,他发出这样的警告:“谁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那他简直就是有病!”


        是的,经历朝鲜战争之后,世界看到了:新中国,再也不是那个一百年来畏畏缩缩的中国了,再也不是那个在幻想与侥幸中挣扎的中国了,再也不是那个一百年来西方一瞪眼就会打哆嗦的中国了。


        二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一书中统计了从公元纪元开启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GDP估计值,分为10个时间点:公元0年、1000年、1500年、1600年、1820年、1870年、1913年、1950年、1973年、1998年。1950年,中国GDP仅占世界4.5%,是10个时间点中最低的。而1950年,美国GDP占世界比例高达27.3%,超过当时亚洲与非洲总和,是稳居世界第一的“巨无霸”。


        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人无法理解:70年前的中国,那个长期积贫积弱、正值百废待兴的中国,那么艰难困苦、压力巨大的中国,为什么会拥有在朝鲜战场与一个超级大国硬撼的勇气?


        精神力量,弥补了中国物质力量的不足。


        耐人寻味的是,中国GDP占世界比例最高的时间点,出现在1820年,高达32.9%,超过整个欧洲之和(32.3%)。但是,仅仅20年后,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大清帝国,居然被远道而来的英国的一支并不庞大的舰队,打得满地找牙,不得不割地赔款,也由此开启了耻辱的中国近代史。


        对十九世纪上半叶的大清帝国来说,“落后就要挨打”,这六个字并不全面,至少在物质方面,占据全球GDP榜首的清朝并不落后——落后的,是精神力量。


        短短几十年,大清帝国就从极度自大走向极度自卑,起初乾隆皇帝接见英国派来的马戛尔尼使团,无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却以“天朝上国”身份自居,纠缠于英使是否跪拜之“礼节”。旋即英国军舰打上门来,清军溃败,从此落下“恐洋症”。


        时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亲历了1842年6月16日吴淞之战,清军占据地利,炮台极其坚固,双方装备差距,亦无后人想象之大,但是,英军一开炮,清军主帅、两江总督牛鉴吓破了胆,脱掉朝服,抱头鼠窜,守军跟着一哄而散。梁章钜在《炮说》中感叹道:英军“桅顶之飞炮”一响,“统军者惊奔,众无不溃矣……今日军中全中此病。”他坚定认为:双方有武器的差距,但武器的差距,并不是胜负决定因素,导致清军大败的,是“此病”——“恐洋症”。


        “恐洋症”注定了即使GDP世界第一的大清帝国,只是“虚胖”,看似庞然大物,其实孱弱不堪。


        这个病,很难治。


        1931年9月18日晚上,沈阳北大营,面对日军的进攻,那些年轻力壮的国民党士兵却接到这样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在库房里,挺着死。”他们被日军用刺刀一个个挑死,他们用毫无价值、充满耻辱的死亡,在中外战争史上堆砌成了一个罕见的“弱”字。这是中国人历史上空前的精神孱弱,中国人的血性,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在这一个晚上以及接下来的日子,沉沦到了历史最低谷。


        “九一八”之后,日军仍然步步紧逼,国民党还在步步退缩,当权者幻想西方干涉,不相信中国有能力对抗日本,并且秉持“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剿红军。即使在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战爆发,蒋介石国民政府也一直未对日宣战,一边抵抗,一边秘密谈判,心存幻想,直到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对日宣战,国民政府才跟着对日宣战……汪精卫曾问冯玉祥:“大家都说抗战到底,这个‘底’在何处?”冯玉祥说:“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是底。”汪精卫居然嘲弄说:“这简直是一个丘八的狂妄与无知。”在抗战最为紧要的关头,作为国民党第二号人物,汪精卫居然投敌了。


        三


        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这是新中国通过抗美援朝宣示的价值观。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悍然介入,并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那时,他们判断中国不会出兵。他们太相信自己的“经验”了,他们还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不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近代以来中国屈辱历史的切肤之痛,以及对精神力量的蓬勃自信。


        近年来,随着档案解密,公众愈发理解了70年前中国出兵朝鲜前的艰难抉择。法国人阿兰·鲁林所著《毛泽东:雄关漫道》一书中写道,毛泽东当时因是否出兵而焦虑甚至夜不能眠,但是在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的10月19日,他终于舒舒服服地睡了一个好觉。


        面对敌人的讹诈,单方面幻想委曲求全,可能吗?委曲躲不开,却又哪能“求全”?等来的,是下一次讹诈,频繁的得寸进尺,毫无底线的贪得无厌。心存幻想,又哪能坚决斗争?


        做出抗美援朝决定后,毛泽东曾用经典的“钢”和“气”来分析朝鲜战场上中美双方的特点:“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这是对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认识。


        读朝鲜战争的各种史料,无论是中国人写的,还是外国人写的,都能读出70年前中国军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38军,被彭德怀称为“万岁军”。


        这是因为他们挑战了极限。38军的113师,14小时,边打仗边行军,就靠两条腿,在朝鲜的山地里走了72.5公里——还是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他们创造的这个步兵战争史上的空前纪录,至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够打破!


        这14小时,堪称“生死时速”,有些战士,极度疲惫,就地躺倒,等待后面的战友把自己踩醒,爬起来继续奔跑。还有些战士跑着跑着,就倒在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就这样,他们赶在了全机械化的美军前,成功穿插三所里与龙源里。335团3连以果敢动作抢占松骨峰,一举切断了美国第八集团军南撤退路。


        更残酷的考验,接踵而来。装备着飞机、坦克、大炮的敌人疯狂突围,他们以人海战术去冲击志愿军的阵地,却始终未能得逞,他们认为在狂暴的火力打击之下的阵地,不会再有中国士兵。但是,偏偏有。


        松骨峰的战斗尤为惨烈,以至于美国士兵被打出了心理阴影,虽然松骨峰阵地上中国战士已全部战死,但他们出于恐惧,不敢再进攻,绕路而逃。


        作家魏巍后来登上了松骨峰,满含热泪,写出了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


        在这场意志的较量中,美军输了,他们南北两部相距不到1公里,却始终无法会师,而中国的大部队已围拢上来。这一仗,38军共歼敌1.1万余人,缴获坦克14辆,大炮200余门,汽车300余辆,是役,美军第二师被打残,美军二十五师、美军骑一师也遭受重创,连第八集团军的沃克中将都在逃跑中翻车身亡。


        整个朝鲜战局一举扭转,38军从此名扬天下。1951年3月,38军政委刘西元回国,到毛泽东主席那里汇报战况。主席一看到他,立刻起身迎接,紧紧握住他的手,激动地说:“你们打了个蛮好的仗,名气可大啦,把美国佬打痛了!”


        四


        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中国人民志愿军凭借落后的武器开战,从鸭绿江边把实力强大的敌人打得抱头南窜,把敌人逼上了谈判桌。


        狂傲的美国官兵,对于朝鲜战争的失败,是心服口服的。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极度迷恋狂轰滥炸的范弗里特就说过:“他们(志愿军)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及美军的一半。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万不能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


        亲历朝鲜战场,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的贝文·亚历山大则在一本书中写道:“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贝文·亚历山大的这本书,题为《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今天来溯源志愿军何以爆发出如此惊人的精神力量,原因只有一个——不希望积贫积弱的历史重演,不希望新中国再被侵略。


        一位志愿军老兵回忆说:他在路过平壤时,看到一个朝鲜老妇,拿着锤子,在敲一个由铁轨做成的简易报警器,警告人们美军的飞机又来轰炸了。他看了特别难过,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乡亲,我们的同胞再也不能冒着寒风,敲着警钟说日本鬼子来了,或者是谁来了,来欺负我们来了,这种状况,不能在我们国家再出现了!


        五


        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终结于抗美援朝,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一道,收复平壤,攻克汉城……在残酷的战争中,志愿军打出了一支强大的炮兵、一个新锐的空军、一条坚韧的后勤线。


        强大的精神力量,弥补了新中国物质力量的不足,更促进了它的强大。保家卫国的钢铁意志和匹夫有责的民族气节,把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凝聚力空前调动起来,既筑起志愿军以弱胜强的坚强后盾,又成为全国上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动力。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掀起了一波波建设高潮——


        经济数据大幅增长。1951年财政总收入为133.1亿元,财政总支出12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80%。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000万吨,比1949年增长26.9%。


        工业化蓝图一步步推进。上海电机厂正在改造15000千伏安的大型电力变压器;塘沽新港,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渤海湾滩头;佛子岭水库、苏北灌溉总渠、荆江分洪工程、成渝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相继竣工,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先后谈成。


        全国人民为朝鲜前线提供作战物资达560多万吨,直接战费为62亿元人民币,战争期间国内每年的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达15%,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仅要在物质上强,更要在精神上强。”2020年伟大的抗疫斗争,见证了中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更强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的今天,要感谢70年前的“立国之战”,让一个国家获得安全、自信与尊严的精神力量!


        致敬历史,致敬新中国,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关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