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武帝为了继续贯彻其“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战略方针,派年轻将领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三出河西,消灭了匈奴休屠王、昆邪王的势力,“设四郡,据两关”,使河西地区正式归入汉王朝的统治之下。
敦煌郡地处最西,南面有羌人,北面有匈奴,西面还面对着辽阔的西域,在两汉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上有着特殊的作用。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等四郡中,酒泉和张掖最先设置于霍去病出征河西十年之后的元鼎六年,敦煌郡分酒泉郡而设,可能在后元元年。武威郡设置更晚,可能到了汉宣帝时期。总之,军事征讨、移民实边、设郡置县、开发经济、加强防御,使千里河西走廊通过绿洲农业和草原牧区连成一片,成为汉王朝向西进发,开拓西域,沟通丝绸之路的后方基地。
先说军事防御。当年的敦煌郡包括今天的敦煌市、瓜州县和玉门市,加上南北两山和西部沙漠。根据近人的估算,大致有1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相比四郡中,敦煌郡的防线最长。北部自西向东,玉门都尉下辖大煎都、玉门两个候官;中部都尉下辖平望、破胡(后改为步广)、吞胡、万岁等4个候官;宜禾都尉下辖宜禾、鱼泽、昆仑、美稷、广汉等5个候官。从敦煌西部榆树泉盆地的广昌燧到瓜州桥湾东2号烽燧,直线距离320公里。南部有阳关都尉,负责敦煌西部和南部的防御。阳关都尉可能有雕秩候官和博望候官等。南部的防御任务虽然没有北部那样严峻,但防线仍然很长。如果按北部320公里计算,敦煌的南北防线就有600多公里(还未将西部计算在内)。有学者计算,当时居延地区的甲渠候官通常有吏卒400人左右。参照这一规模,敦煌郡十多个候官至少应有常驻军队5000多人。史书记载:“元朔三年,以上郡、西河为万骑太守,月奉二万。绥和元年,省大郡万骑员秩,以二千石居。”按始元二年的人口统计,当时上郡的人口是60多万人,西河郡人口是近70万人。而敦煌郡只有3万多人。从人口论,敦煌郡人口是上郡人口的1/16左右,是西河郡的1/18左右。而这样一个小郡,驻5000人的军队,足见其军事任务的繁重。
敦煌郡所驻军队,不仅要负责平时的边塞防守,战时还要集中调派,出征打仗。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宣帝神爵二年羌人反叛时,朝廷派后将军赵充国率兵六万人前往弹压,河西四郡的郡兵亦在调派之列。要破羌将军辛武贤率兵六千多人,敦煌太守快率兵二千人,酒泉侯冯奉世等率兵四千人配合作战。
当时的敦煌太守不仅负责长期驻防,而且遇到战事还要领兵打仗,这在传世史籍和出土汉简中多有记载。至于到东汉中原与西域“三绝三通”,敦煌太守直接派兵西域、处理西域事务的事例就更多了。(《甘肃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