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贤情怀

乔玲娥:大红灯笼照亮创业梦

来源:《山西农民报》2021/01/05 2021-01-07阅读142

      隆冬时节,步入洪洞县红红火火艺术灯笼制作股份有限公司,眼前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工人们马不停蹄地制作灯笼,铆足劲头赶订单;一箱箱红灯笼列装入库,即将发往全国各地……


  一个娇小的身影穿梭于这片“火红”之中,举手投足间尽显女强人风范,她就是这家企业的负责人乔玲娥。凭着不服输的闯劲和敏锐的市场触觉,乔玲娥一路披荆斩棘、迎难而上,不仅从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蜕变为远近闻名的“创业明星”,还引领姐妹们走上了致富路。


抓机遇 走出“舒适区”


  “如果没有走出这一步,也许我永远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大的事,能变成什么样的人。”一连谈妥几个订单,乔玲娥明显有些兴奋。她从未想过,7年前一闪而过的念头竟促使自己做出大胆的选择,从而使自己的人生脱胎换骨。


  辍学、进厂、结婚、生子……32年前,住在甘亭镇上桥村的乔玲娥按部就班地过着只有柴米油盐的生活。时间一久,她骨子里的“好动基因”开始萌生:“总不能这样碌碌无为过一辈子吧。”


  如何重新走入社会,是摆在乔玲娥面前的一道难题。身材瘦弱的她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干农活难成“好把式”。这条路行不通就换一条,脑子 “活泛”且能说会道的她很快嗅到了商机。当时村里没有商铺,村民们买东西很不方便,她便在村头开起了代销点,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回进货、卖货。虽说辛苦,但这“独家买卖”干得真不错,小钱包日渐鼓了起来。


  好景不长,三年后村里开发建房,乔玲娥的代销点也被列进了拆迁范围。就在此时,她听闻一名南方裁缝来甘亭镇培训学员,立马兴冲冲地找了过去。要知道,那个年代没有几家成衣店,也没有家纺店,大多人的衣服和被褥全靠裁缝,这可是个热门行当。


  心灵手巧谦虚好学的乔玲娥尽得师傅真传,一个月后风风火火开起了裁缝铺,她边经营、边钻研、边招收学徒,一干就是十几年。“进入21世纪后,服装店遍地都是,不懂设计和创新的裁缝注定被时代淘汰。”她当断则断,转而当起了陪读妈妈,又一次远离了“商业江湖”。


  人到中年,本该安享“退休生活”,乔玲娥却偏偏要跳出“舒适区”。2013年,她外出旅游时无意间发现许多农村妇女依靠扎灯笼的手艺脱贫致富,便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回到家她赶忙上网搜索相关信息,得知临汾一带尚无生产厂家、货物全靠“倒手”,她创业的念头便愈演愈烈:“何不在村里办一家灯笼厂,让闲在家里的姐妹们都有活儿干!”


敢挑战 实现“不可能”


  乔玲娥是个行动派,想到了就去做。她不仅只身奔赴浙江、陕西、河北等地考察学习灯笼技艺,还带回一大堆原材料建起了洪洞县第一家灯笼制作厂。


  创业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乔玲娥料想到了种种困难,却唯独没有想到“用工难”。那年腊月订单激增,她外出学习前特意交代几个姐妹一定如期完成任务。但由于制作工艺不严谨导致退货连连,这给了乔玲娥重重一击。情急之下她忍不住发了脾气,没想到姐妹们竟然集体罢工。


  第二天真的没有一人来干活。望着满院子不合格的灯笼,乔玲娥绝望地哭了,丈夫安慰她,“大不了咱不干了。”这句话激起了乔玲娥的斗志:“办法总比困难多,不能让客户对我失去信任。”


  于是全家齐上阵,每天从清晨忙到深夜。等家人睡着了她又悄悄返回厂里,一个人默默流着眼泪继续做灯笼……


  就这么没日没夜地干,终于在16天内如期完工,重新赢回了客户的认可。也是这一次让她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每逢阴雨天手指就隐隐作痛,甚至需要打封闭针来缓解疼痛。


  乔玲娥的这股执着劲儿让姐妹们瞬间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纷纷回来跟着她继续干。订单日渐稳定之后,大家的薪水也跟着涨了,乔玲娥女儿特意将发工资的视频发到了村民微信群。这可不得了,就连邻村的人也慕名而来主动要求进厂干活儿。


  队伍壮大了,乔玲娥的心劲儿更足了,在企业管理和营销上格外下功夫。缺乏技术没有经验,她就自己琢磨,不时请来外地专家和艺人 “传经送宝”,并启动了完善的管理模式和培训机制。同时坚持诚信经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


  有一次,乔玲娥与临汾客户约定隔天早上八时准时见面。不料,夜里突降大雪,路面积起了厚厚一层雪。在没法骑电动车、打不到出租车的情况下,她穿着雨靴撑着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足足20里地,当时她心里就一个想法:“这一单不能丢,我必须为乡亲们争取更多福利。”


  一路走来,乔玲娥将经历过的酸甜苦辣写进日记,其中几页被泪水浸泡得字迹模糊,纸张也变得皱皱巴巴……这是她的“苦难”,也是她的“财富”。她感慨道:“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处,只要竭尽全力迈过去,就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不言弃 闯出“新天地”


  近年来,在临汾市妇联、洪洞县妇联和甘亭镇党委的大力扶持下,乔玲娥的灯笼产业风生水起,从小作坊摇身一变成为集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的一站式企业,年产值达100多万元,与60多家省市批发商和旅游景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更为300余名农村妇女解决了就业问题。


  2020年70岁的上桥村村民杜金英,为给老伴治病花费了一大笔钱,使得原本不宽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由于年龄偏大,她难以找到活计,乔玲娥上门“雪中送炭”,力邀她去基地工作,还允许她将活儿带回家干。经过免费培训,杜金英熟练掌握了多种灯笼的制作工艺,她感觉生活找到了新的奔头。


  搭好模子、套上红布、钉实笼口、绑紧流苏……旺季将至,杜金英手头的活儿多了起来。在她的巧手下,红灯笼很快堆满了屋子。她高兴地说:“‘基地+农户’模式真好,在家就把钱赚了,每个月稳定收入1500元,赶集时想买什么买什么,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劳务市场里,70岁以上的老人很难找到活儿,没有一技之长的妇女也发愁出路。但是,她们在乔玲娥的灯笼生产基地里找到了工作,“手快”的妇女一个月可赚到2000多元甚至更多。这是乔玲娥最希望看到的:“只要姐妹们愿意学,我就愿意免费教。让大家掌握谋生本领、共同富起来才是我创业的最终目的!”


  小小红灯笼,实现致富梦。这些年,乔玲娥先后在尧都区、洪洞县、霍州、古县、浮山县等地开展培训,不断扩张“扶贫版图”,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有活干、有钱赚。她因此荣获“创业明星”“三八红旗手”“妇女带头人”“巾帼领头雁”等多项荣誉称号。(李静 闫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