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贤情怀

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 一位乡村医生的妙手仁心

来源:《检察日报》 2021-03-22阅读174

      “2021年,我的梦想就是‘幸福大院’建成启用,让周围的孤寡老人、留守老人生病时在这里实现免费治疗、免费就餐。”近日,记者采访了刚刚参加完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归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卫生室村医刘庆民,谈起今年打算,他这样说道。


  从1979年到现在,刘庆民已经在村里行医42年。42年前,刘庆民在乡亲们面前许下诺言:“24小时上门出诊,先治病,后付钱。”几十年过去,他一直坚守、践行自己的诺言,用实际行动换来了乡亲们的热爱与拥戴。怀着为孤寡、留守老人生病时实现免费治疗、免费就餐的“双免”愿望,每日里,刘庆民不是坐诊,就是忙碌在村里东北角的工地上,关注由他牵头建设的“幸福大院”工程进展情况。


  40多年来,刘庆民对病人有求必应、有难必帮。为了方便群众,他总是主动上门给人看病,先后骑坏了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


  刘庆民还有个习惯,常年看病从不提钱,40多年下来,光欠条他手头就有2000多张。1979年,他在隈泉村开办了第一家诊所,并立下诺言:24小时随时出诊。提及他的医术和为人,周围的乡亲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由衷称赞。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刘庆民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偏远山区医疗卫生条件有限,驻扎于此的乡村医生在疫情防控中要承担更多责任。除了日常接诊,刘庆民还要穿梭于镇上的各个检查卡口和重点场所,指导体温测量、环境消杀等工作,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当前乡村医疗薄弱点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与我所处的偏远山区相似的环境中,医疗力量严重不足。我曾赴滨州、菏泽、枣庄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医生制度构建及培养的建设性举措。”针对乡村医疗薄弱的现状,刘庆民还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进行了呼吁并提出相关建议。


  刘庆民坦言,目前我国医疗从业人员已过千万,乡村医生达百万人,乡村医生占全国医疗从业人员的10%左右。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摆在面前,乡村医生收入普遍较低,年轻人才流失严重,留守岗位的医生年龄大多在50岁左右。从整体看,乡村医生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地。尤其是目前部分地区实行乡村医生退出“一刀切”机制:即乡村医生到60岁后,办理退休手续,收回乡村医生执业医师证,既加剧了“乡医荒”的问题,又造成乡医退休后无事可干的尴尬局面。


  刘庆民告诉记者,乡村医生是一群极为特殊的农民群体,处于“半农半医”的状态。特别是大龄乡村医生被收回执业医师证书后,生活状态令人担忧,他们务农不专业,打工年龄又偏大,除了看病也不会干别的,基本断了经济收入。


  “很多乡村医生为老百姓服务了一辈子,但待遇始终跟不上。”刘庆民说,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他建议解决乡村医生的编制问题,提高收入和补贴额度,建立相对完善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让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安心在村里驻扎。


  “乡村医生队伍中,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是‘60后’,将慢慢退出一线,需要年轻人补充进来。”因此,他还建议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为乡村医生群体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而刘庆民口中的“本土化”,首先在他自己身上实现了。在隈泉村,除了刘庆民,还有一位30多岁的医生,那就是刘庆民的儿子刘壮壮。自从刘庆民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很多时候都是刘壮壮一人在卫生室值守、出诊,儿子的表现让父亲倍感欣慰。


  如今,刘壮壮已慢慢接过父亲手中的乡村医生大旗,也立志在乡村永远扎根、永远为乡亲们服务下去。(郭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