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乡贤”,即是泛指农村的各类能人,或有“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乡贤”这个群体中,大都是当地通过技能培训和实践锻炼成长的“拔尖人才”,也有少数是外地“引进人才”,还有受疫情影响返乡创业的农民企业家和专业能手。他们在建设美丽乡村、加快乡村振兴中,确实发挥了人才引领和技术支撑作用,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爱戴。
然而,近日笔者下乡调研时,一些农民群众反映,有的地方对“乡贤”重视不够,使用也不得力。在谋划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只限于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参加,而将那些智商高、见识广、具有实践经验和管理技能的“乡贤”排斥在外,既不让参与研究,也不去征求他们的意见,不注意发挥“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比如,农民搞庭院美化设计、发展水果、蔬菜大棚生产、农产品销售、储藏、加工等,都是农民自己找到“乡贤”对接,缺乏集体出面组织协调,致使许多“乡贤”成了挂名的“闲人”,没有一定的“用武之地”,不能充分施展才能和技术,使发挥“乡贤”作用变成了一句时髦的口号。
实践证明,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根本。“乡贤”作为一种乡土人才,既是当地的科技带头人、村民致富增收的参谋助手,也是参与农村治理的有生力量,不可忽视和轻视。对此,笔者建议:一是从政治上关心他们,让他们有“存在感”和应有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二是乡镇村可成立“乡贤”管理协会,建立和完善“乡贤”信息库。三是充分发挥“乡贤”的积极作用,根据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开展“点对点”“结对子”活动,农民有事可“随叫随到、有事必到”,及时破解一些生产和就业方面的难题。四是在农业技术培训中,尽量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贤”开展“课堂授课”和“现场指导”,让农民听得懂、易掌握、用得上、受益快。五是“乡贤”也要主动作为,热心服务农民群众,经常走村串户,了解农民需求,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莫搞“技术封锁”“拿一把”“留一手”的做法,用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树立良好的人才形象,共同营造“‘乡贤’助农、人才兴村”的良好发展环境。(许贵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