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累计党组织34

平台累计党员430

当前位置: 首页 >> 乡贤情怀

用诗歌咏唱三农好故事

来源:《农民日报》 2021-10-12阅读313

       “农民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祖国庇护百姓幸福可期……”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北邯郸广府系列活动农民赛诗会的舞台上,石伟娟深情朗诵着自己创作的诗歌《新时代的赞歌——献礼第四届农民丰收节》。


  石伟娟是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王白石联校的一名乡村小学教师,也是永年洺州诗社的成员之一。说起写诗,她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农民的生活越过越好,通过写诗抒发当下的情感,赞美劳动,感恩土地,讴歌党的三农好政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


  永年洺州诗社成立于2012年,成立之初只有七八个人,从一个以继承河朔诗词风骨、再赋永年文化新气象为目标的民间诗歌爱好者组织,到今年正式成立“邯郸市永年区诗词楹联协会”,注册成员已经扩充至六十多人。这些农民出身的乡土诗人通过写诗丰富自己、充实人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与理解写成诗歌,展现了新时代农民的风采,繁荣活跃了基层文化,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白天干农活,晚上写诗歌


  董青军是永年区西邀彰村村民,一家七口人靠种地为生,闲暇时开车收购生熟废铁等旧金属贴补家用,早年间他就热衷于写诗,直至2012年在原永年县委宣传部的王节英的推荐下加入洺州诗社,创作热情愈加高涨,在省报发表诗歌百余首。


  初见董青军,他正在自家院子里拾掇玉米,“诗人称不上,农民倒是地地道道,我是个种地的农民咧!”董青军这样向记者介绍自己。说起第一次写诗,董青军至今都记忆犹新,“那年我11岁,一个夏天的晚上,父亲给我讲了《小木碗》的故事。故事里,被乞丐收养的小男孩看到乞丐连只吃饭的碗也没有,便一连多日跪在地上用木头做了一个小木碗。乞丐在病床上捧着小男孩用小木碗讨来的热稀饭泪如雨下……故事很感人,我当时就决定用诗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那天夜里,董青军在煤油灯下写诗,父亲笑着对在炕上纳鞋底的母亲说,“你儿子能写诗了,咱家要出个诗人喽。”母亲探过半个身子看他写的诗,那个温馨的夜晚,董青军一辈子都忘不了。


  诗者,歌也。当朴素而热烈的情感遇上诗歌,就找到了出口。“我家的二十亩沙地,小麦和玉米两季要浇十来次水,产量低,投入大,一年下来很辛苦,而正是这份辛苦让我和沙地有了感情。老伴儿医治急性脑出血的钱是从这块沙地里来的,儿子结婚和盖房买车的钱也是这块沙地给的,你说,这块沙地是不是我的‘金疙瘩’。”董青军深情地说。


  “绿水青山,大哥的糖梨赛蜜甜/生态优先,三叔的桑葚酒过海漂洋/瞅啊,南滩的蘑菇穿白衫/望呀,北湖的水稻起波浪/一桩桩,小村的喜事说不完/大美的永年捷报传/五湖的亲人/丰收节里走一走/就爱上俺们这个新农庄/丰收节里走一走/就爱上俺们这个新农庄。”


  董青军用诗歌赞美农民、歌颂农村,用最真挚的笔触反映农民的心声、农民的自豪,让农民成为诗歌里的主角。


  


  带着诗意看生活,把生活过成诗


  永年区邓底村村民刘玉娥从期刊和书籍中摸索写诗的道路,直到三年前加入洺州诗社开始正式学习写格律诗。“以前没事的时候,就和大家聚在一起嗑瓜子、闲聊天,再不然就打打麻将,自从开始学习写诗,我感觉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都改变了,不再用挑剔抱怨的眼光看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好……”谈起写诗给生活带来的改变,刘玉娥滔滔不绝地说。


  刘玉娥家有5亩地,种着花生、玉米和谷子,平日里还要到标准件厂打零工。但无论多忙,她每天都要抽时间来写诗。“莫问东篱问菊黄/田园八月正农忙/莹莹玉露焕瓜色/阵阵金风泛稻香/掰玉米,割高粱/皆登秋季阅兵场/一枝玉笔书何处/谷叶为宣三尺长。”文学使她拥有比一般劳动者更为敏感与细腻的情感,丰富了她的内心世界,充实了她的精神生活,带着诗意的眼睛看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也就成了一首诗。


  写诗四年,最让刘玉娥高兴的是写诗带给身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带来的良好家风。“以前对于写诗这件事,身边人不是很理解,后来我写的诗陆续在报纸上发表,乡亲们对我更加尊重了,我丈夫也改掉了酗酒的习气,生怕落后于我。”刘玉娥羞涩地笑着,神情里有着无以言表的满足。


  诗歌饱含着生活的欢乐与忧愁,是情感最浓烈的表达方式,写诗给了农民诗人们最好的精神奖赏和情感慰藉。


  


  挖掘家乡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邯郸永年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唐代曾有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司空曙,明代则有李芳莎、白南金。清初,申涵光开创河朔诗派,江苏邓汉仪在《聪山集序》中说:“今天下之诗,莫盛于河朔。”足见申涵光及河朔诗派在诗坛所产生的影响。洺州诗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洺州诗社社长赵毓志,也是邯郸市永年区诗词楹联协会会长。2012年,赵毓志联系永年诗词爱好者举办了洺滨诗会,洺州诗社正是萌生于这次诗会。“洺州诗社的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为了开阔大家的眼界,诗社一个月举办一次社课,注册成员自愿参加,其他热爱诗词的朋友也会参与进来,每次社课的参与人数二十人到五十人不等。”赵毓志介绍说。


  诗社还组织诗社成员到永年区各乡镇农村进行采风创作;与此同时,还和河南、江苏、陕西等其他省市的基层诗歌协会开展学习交流,通过切磋诗歌、创作竞赛等,为大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诗社在每次采风活动之后,都会要求参与者提交作业,通过匿名评选的方式选出优秀诗歌并颁奖,激发诗社成员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诗社不定期出版刊物《洺州诗苑》供大家交流学习,提升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我愿意用我的余生继续与诗歌同行。”赵毓志说,为了更好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洺州诗社除了组织诗歌活动外,还参与到“螺丝小镇”“非遗小镇”、特色旅游村、文明村等的宣传工作中,讲好永年故事,开拓创新,为乡村振兴事业奉献生花之笔。(付雅)